“缺錢”的順豐 還能在快遞路上一路順風嗎?
【藍科技】曉青
一直被當作快遞行業標桿的順風,進入2019年被“缺錢”的輿論籠罩著。
新年伊始,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就馬不停蹄地開始籌資。1月4日,公司披露160億元融資產品發行計劃后,1月5日又公布了并購案的最新進展。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順豐控股負債總額已經高達308.74億元,比2017年年底的249.28億元有所增長,資產負債率為46.77%,遠遠高于快遞業的其他同行。比如說,韻達快遞為33.96%,申通快遞為19.40%,圓通快遞為31.24%。
不少人都在預測快遞江湖會不會蹈共享單車的覆轍?曾經的快遞一哥自2017年2月在A股借殼上市以來,順豐控股的股價在短暫沖高到73.01元/股的高位之后,就一路回調。
2018年對順豐來說或許并不太順。在資本市場上并沒有預期得那么美好。
相反,借殼上市以來表現差強人意,股價一路走低。到2018年12月28日盤收盤,順豐控股股價報32.76元/股,較去年股價的高位已經腰斬,市值蒸發近1800億元。
股價下跌、負債攀升、利潤下滑,順豐的日子越來越難過,這“上市后遺癥”到底什么時候能結束呢?
但是順豐的“背運”并不是從上市才開始的。2011年順豐推出了順豐優選網上商城,默默無聲;2014年,順豐在全國推廣“嘿客”便利店,效果不佳;2015年,順豐陸續推出順豐倉儲融資服務以及主打手機上門維修業務的“豐修”品牌,也沒有什么水花。
順豐董事長王衛曾表示順豐不會單純只做快遞,但順豐除了快遞,其他的試水可以說都是毫無亮點。
順豐的王牌項目快遞,也隨著四通一達、菜鳥、蘇寧、京東等國內快遞公司的競爭讓盈利水平越來越低。
數據顯示,2018年6月中國快遞行業平均單價為12.03元,在2007年這一價格高達28.5元。
據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快遞行業的毛利率已從2007年的30%降至目前的5%。隨著越來越多的單量與勞動需求形成矛盾,無法讓順豐“薄利多銷”。因此,盈利能力更差,盈利空間更小,虧損也會越來越大。
從大環境來看,此前落后的對手也正在迎頭趕上:郵政EMS啟動IPO,確保三年之內成功上市;京東物流殺入快遞市場,上線面向個人客戶的快遞業務;圓通推出新品牌“承諾達特快”,欲在中高端市場占據位置。
可以說,順豐的優勢正被定位不同的物流快遞全面“圍剿”,這對順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上市時的快感已完全消退,能夠支撐順豐的,就是市場上募集來的資金。
但這些資金,相對于順豐每天需要支付的成本,還能支撐久多?300億的負債,只是眼前,順豐的未來還能一路順風嗎?
本文原創于藍科技,本站原創文章所有權歸藍科技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侵權必究。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