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提出“NASA”計劃,創造一億就業機會?
來源: 編輯:vbeiyou 時間:2017-03-15 09:52人閱讀
在3月9號,馬云在阿里巴巴首屆技術大會上提出了震驚中外的“NASA”計劃,這項計劃的愿景是阿里在未來20年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超越英國,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就如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那樣,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極大進步。
不得不說,馬云的宏偉藍圖描繪的相當精彩,從宏觀層面來看,阿里巴巴已經超脫于中國互聯網企業之列,真正的成為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從微觀層面來說,阿里巴巴仍舊任重而道遠,在技術資金上的持續性投入是非常之大,說白了是摸著石頭過河。
其實稍微了解阿里的業內人士就能夠清楚,阿里巴巴其實是一家技術驅動的技術+商業公司,阿里擁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名博士,從就業人員比例來看,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科技主導型企業。
近年來,阿里巴巴在電商、支付、金融、新媒體、影視娛樂、云計算、人工智能、菜鳥物流等領域頗有建樹,并且得到了公眾和專業人士的認可,然而在科技領域的表現距離美國互聯網巨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或許是阿里和馬云捕捉到了來自于全球市場的危機感,因此在線上紅利消失殆盡之時,馬云在去年的云棲大會上提出了“五新”,其中“新零售”正在被大多數企業沿襲與應用。
與此同時,馬云也從來不避諱自己的雄心,他說:“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冰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后的困難。”
可以看到,正是阿里的這種居安思危的行為保證其處于戰略高度,對于技術而不是模式的苛求成就阿里處于不敗之地。一直以來大家對于中國企業都存在一種“偏見”,只知道埋頭賺錢,不知道仰望星空,過度商業化,功利主義至上。可以看到在國外諸如谷歌一樣的企業在無人駕駛、全球熱氣球WiFi網絡、人工智能、機器人、太空旅行、清潔能源、人類健康等諸多領域早已深耕多年。
亞馬遜憑借AWS在2011年實現了業績上突飛猛進,除此之外,IBM、微軟以及特斯拉、臉書等科技巨頭也均將目光投向最前沿的核心科技。
從目前來看,阿里能夠將戰略看向10年,甚至20年以后,的確令行業敬佩,這份底氣來自于中國市場能夠帶來的無限想象。
當然,現在誰也無法保證阿里在20年后能夠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因為瞬息萬變的市場總是在關鍵時刻給你當頭棒喝,這就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醒、謙卑的態度。最起碼從當下看來,阿里正在用行動改變中國的互聯網格局,完成一次跨越20年的改革與蛻變!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