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停產!電視面板生產在日本落幕 現在得看中國的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電器公司夏普21日宣布,位于日本堺市的工廠已經全面停止生產電視用液晶面板。
作為目前日本國內唯一還在生產電視用液晶面板的廠商,夏普的停產也意味著電視面板在日本生產的結束,電視機面板在日本的生產落下帷幕。
日本曾一度稱霸全球電視液晶面板市場,夏普更是被稱為“液晶之父”。但在進入2010年代后,在與中國和韓國等海外廠商的價格競爭中,日本國內的電視機面板生產逐漸落敗。
夏普曾被稱為“液晶之父”
液晶作為一種特殊的功能材料,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隨著以液晶顯示器件為主的各類產品的出現和發展,其影響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1972年,夏普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臺利用液晶顯示的全功能一體化(COS)電子計算器,轟動世界。從此,夏普拉開了其液晶傳奇的序幕。
夏普開始積極研發液晶應用產品,在之后的30年間,持續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改良液晶顯示效果。但由于研發進展緩慢,公司業績也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雖然持續虧損,但管理層依然專注于技術研發。“我們要做讓別人模仿的商品!”這是夏普創始人早川德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終于在2000年代,夏普創造出了液晶電視品牌AQUOS,為現代液晶電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此外,夏普值得尊敬的地方是,全世界第一條六代線、第一條八代線、第一條十代線(面板廠)都出自這家公司。夏普這種勇于挑戰極限,專注研發的精神曾經讓其液晶電視成本結構,比同行業少了近兩成。
隨著電視行業從CRT時代向平板時代轉型,夏普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里得到快速發展。DisplaySearch統計,2003年,夏普的液晶電視在全球的市占率超過5成,成為行業老大。在高端市場,夏普2004年推出的第一臺45英寸夜景電視價格高達1.3萬美元。2007年發布的第一款猶如畫框的壁掛式液晶電視,更是引起全球關注。
2001年到2007年這七年間,靠液晶與太陽能這兩大吸金利器,夏普賺得盆滿缽滿。可惜的是,夏普被這種盛況與成績蒙蔽了雙眼,未能體察到產業變化及時調整。
中、韓企業發力,三星逐漸超過夏普
可以說,2000年代是夏普最輝煌的時期。但是到2012年,也就是夏普成立百年的時候,形勢急轉直下。2012年第一季度,夏普液晶電視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下滑到5.1%,不到9年前的十分之一,還第一次輸給了中國TCL(5.6%)。面板、電視與太陽能三大事業部都出現了虧損。為換取資金繼續生存,2012年,夏普被迫賣給鴻海集團。
與此同時,韓國三星在狂追夏普,并逐漸超過夏普,后來成為液晶電視領域的行業第一。
夏普快速走向沒落受多方因素影響。最主要的外部原因是三星的崛起,沖擊了夏普,導致夏普走向沒落。夏普在巨額投資的同時,三星也在投資,其規模甚至比夏普更大,但是三星集團的整體實力已經遠超夏普。
其實,夏普會長片山干雄并非對中、韓競爭沒有警覺。然而,帶領夏普5年多,他延續過去走在最前端的競爭策略,2007年宣布投資全球第一座面板時代線“堺工廠”。由此,夏普可以切割出最大面積的面板,生產超大尺寸電池。當時,還逼得三星趕緊宣布要蓋十一代線。
但有時候太過領先于時代也不行。夏普開出了龐大產能,但面板供應量遠大于自家電視機所需,逼得夏普被迫于奇美電、友達一樣,第一次向其它電視機同業兜售面板。
長年只專注技術,不與同業交流的夏普,到了客戶面前,也拿不出像樣的未來產品規劃,定價策略全由總部內的“價格委員會”制定,過去因為專攻高階市場,所以不須理會他人的定價策略,在此時成為敗筆,讓夏普常出現背離行情的報價。
另一方面,夏普對于顧客需求的掌握度也不夠高。例如,三星、友達等公司會盡量讓面板標準化,創造一個可以水平分工的市場,顧客向誰下單都可以。而夏普則致力追求與眾不同,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術能力很強,會制造只有夏普才做得出來的特殊面板。這種“不標準”的產品越多,就越難賣給外面的顧客。
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消費低迷。夏普卻投資約四千億日圓興建大阪府堺工廠,導致財務狀況迅速惡化。
而此時的三星開始狂追夏普。夏普比三星更早開發出LED技術,但是三星認為,消費者其實對于畫面質量的感受度已差不多,可能還更愿意為電視變薄、能掛在墻上買單。于是,三星大膽使用成本較低、LED晶粒用量只有夏普直下式技術約6成的側光式技術,把畫面亮度質量“打折”,并把產品做得更薄。最后的結果是,三星LED電視迅速吃下全球68%的市場,順勢成為老大。
中國廠商崛起,液晶面板業務趕超韓國
中國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面板進口國,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面板生產國,這個轉變中國花了20年。
據報道,2008年,中國電視品牌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躍升的情況下,遭遇了液晶面板供應短缺的問題。當時在全球面板市場位居于產能領先地位的分別是韓國、中國臺灣的面板企業。中國大陸的電視企業當時組團前往臺灣采購面板,但是臺灣的面板企業卻優先將面板供應給韓國電視企業,韓國電視企業用不完之后再轉賣給中國電視企業。
受此刺激,中國深切感受到了發展自己面板產業的重要性。剛好,這時國內最大的面板企業京東方經過數年時間的技術消化和自主研發,在液晶面板生產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京東方在2009年開始投建先進的8代線。中國知名的電視企業TCL也下決心建設自己的面板生產線,在2009年成立華星光電,并投資建設8.5代液晶面板生產。
2016年,京東方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并為全球最大電視企業三星供應面板,華星光電在滿足TCL對面板需求情況下也在對外出售。
2017年,韓國以為憑借著QLED和OLED等以尖端前沿的顯示屏技術的發展以及三星、LG等本土品牌高端品牌銷售的成功,可以逐漸擺脫來自中國制造的威脅。但2018年中國企業首次超越了韓國企業拿下了全球第一液晶電視市場份額。
全球市場調查公司IHS發布的報告書顯示,2018年一月到九月的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臺數為1億5217萬臺。其中,中國企業出貨量為4856萬臺,占全球市場31.9%,位居首位。韓國企業以4658萬臺的出貨量占據全球份額30.6%緊隨其后,排名第三的是占據市場份額14.6%的日本企業,其出貨量為2219萬臺。
該份報告特別指出,從2017年開始,中國液晶電視面板市場占有率開始超過韓國企業,液晶電視市場也開始超過韓國,實現了液晶電視領域對韓國的全面超越。
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國其實和韓國比較相似,走的都是“引進技術,規模擴大,技術升級”的道路。但2018年,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規模已經略微高于韓國,韓國雖然也有大財團,但是和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增長模式沒法相抗。中國面板產業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金融以及稅收等多種政策不斷擴大產能。
雖然當時,中國企業在高端OLED面板領域話語權不如韓國。但隨著國產顯示面板快速發展,顯示面板這一領域開始出現新的變動。2023年,韓國大型原材料企業LG化學宣布撤出液晶面板零部件業務。日媒表示,在韓國,大型顯示屏企業決定退出電視用液晶面板的生產,業務萎縮的趨勢也擴大至相關零部件的供應商。
2024年8月,Omdia研究報告顯示,液晶電視顯示面板目前已成為由京東方、華星和惠科等少數幾家實力雄厚的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廠商控制的寡頭行業。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