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周鴻祎發出一聲慘叫
“啊!”伴隨著一聲大叫,周鴻祎從關車門前的“嘻嘻”變成了“不嘻嘻”。
事件起因本是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向周鴻祎介紹昊鉑 HT 鷗翼門具備防夾手設計,促使周鴻祎真把手放在門縫處,并按下關門鍵,成為了用手親測車門“試夾體驗第一人”。
可謂一個真敢說,一個真敢上手試。
那么問題來了,有防夾手設計的車門為何還會夾到手?車門的防夾手背后的技術原理是什么?現如今電動車花里胡哨的車門設計為何無法在安全層面更近一步?
車門防夾手,可別太輕信
在分析周鴻祎為何會被車門夾手原因之前,需要先理解昊鉑 HT 的防夾方案。
據悉,昊鉑鷗翼門的防夾功能包括兩部分,一是霍爾防夾;二是防夾膠條。其中,前者在車門關閉過程中起主要防夾,后者僅起補充作用。
所謂的“霍爾防夾”,是利用電機轉子軸上的磁環轉動時產生的磁場變化,在霍爾傳感器產生對應的方波信號。 得到電機的轉速、位置以后,結合軟件算法可以識別電機的速度/加速度變化,當變化達到一定閾值后,結合濾波和防夾算法,可判斷當前車門受到外力阻擋導致降速,觸發防夾。
這種霍爾防夾方案多用于車窗設計,且已有比較成熟的應用規范標準。一般情況下,霍爾防夾方案在門最大運動半徑位置,也就是尾門的下沿處遇到大型障礙物(如人體、胳膊、腿、箱子等)能作出正常的防夾表現。
“車門關閉過程中如果遇到了阻力,阻力會傳統到撐桿,撐桿遇到力臂的阻力之后會產生一個大電流,信號傳遞到鷗翼門控制器,從而做出停止的動作。”徐澤輝說道。
而周鴻祎的手之所以會被夾,正好切中了兩個影響防夾功能的要點。一是周鴻祎伸手測試的位置在剪刀角處,由于力臂較短,接近傳感器盲區,因此霍爾感應的電流突變較少,防夾效果不明顯;二是手指等體量較小的物體,傳感器難以快速感知識別,無法執行電流反轉行為。
在雙重 buff 疊加下,周鴻祎的手能保住,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從周鴻祎事后反饋來看,其表示在測試車門過程中,看見車門逐漸關緊做出了“把手往下抽”的行為,避免了徹底被夾住。但如果沒有抽手這一行為,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故事結局了。周鴻祎放手指的位置靠近車門轉軸,門給手的力會遠大于 100N,這個原理等同于用“門縫夾核桃”。
盡管昊鉑HT在車門邊緣外側的位置布置了防夾膠條,其工作原理是防夾條在普通狀態和受壓狀態下有不同的電阻值,通過檢測電阻值的變化可識別防夾條是否被擠壓。但問題是,如果等到防夾膠條擠壓變形,手大概率也已經被夾上了。
車門夾手并非什么稀奇事,但像周鴻祎這種“心甘情愿”將手放在車門處被夾的事,倒是不常見。雖然周鴻祎做了錯誤示范,但其間接傳遞出一個核心要點——“車門防夾在技術上無法 100% 準確識別”。
不過,防夾識別只是一方面,昊鉑 HT 鷗翼門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防夾”,本質上還是電吸門的特性決定的,電吸與防夾之間本就是一對矛盾體。
危險的“最后6mm”
電吸門并非新的技術配置,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奔馳S級轎車W140就已經用上了電吸門,只不過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不斷堆料,這項原本用在豪華車型的配置被越來越多車企下放至中高端車型,包括理想 L 系列(部分)、昊鉑HT 、蔚來ET5 等車型都采用了電吸門。
從結構組成來看,電吸門核心部件包括電動機、電磁線圈、傳感器等,車門框內裝有電磁線圈,當車門未完全關閉時電磁線圈有電流通過,從而形成電磁場,車門的電磁場與車身靠近時,再通過電動機將車門完全鎖死。
車門有半鎖緊與全鎖緊兩個檔位,當車門被推至半鎖緊位時(一般是距離門鎖約6mm左右 ),感應裝置會收到信號,然后觸發電機拉線,直至全鎖緊檔位的鎖舌翻轉,實現完全鎖死。
事實上,電吸和防夾之間本就是偽命題。電吸設計的原理就是需要在車門靠近門鎖時克服一定阻力來關閉車門,要是裝了防夾裝置,那么車門就無法關上。
從功能層面來看,電吸門相對于傳統物理關門形式具備一定優勢,電吸門較小關門震動可以規避部分內飾橡膠件、塑件的潛在位移可能,以及保障電子元件的穩定性等。
電吸門存在隱形安全隱患也是不爭的事實,電吸門關緊過程中的吸合力度不容小覷。在一些評測視頻中,諸如火腿腸等物體均被瞬間夾斷,即使是有雞爪此類較硬的物品,在被電吸門夾住后取出后骨頭也同樣被壓碎,由此不難想見,如果不小心被電吸門夾住帶來的后果。
近年來,關于“電吸門夾手”的事故時有發生,前有寶馬車主被夾斷手指,后有理想車主手指被夾上。盡管有許多慘痛教訓在前,市場上依舊未有解決電吸門夾手問題的方案,只是在用戶手冊中提醒消費者在使用電吸門時的注意事項。
因此,無論車企如何宣稱“車門防夾”功能,都并非能夠做到徹底防夾。
車門是車輛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日常使用中卻經常被忽視。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在車門玩出了各種花樣,無論是將原屬于豪華車配置的電吸門下放至中高端車型,還是鷹翼門、剪刀門、鷗翼門等車門形態,皆是如此。
但無論是哪種形態,安全始終是第一要義。配置帶來的升級是為了讓車主享受新功能帶來的便利,而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工程”,無形中加大對車主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車企在大肆宣揚車門配置對體驗帶來的升級之外,還需更為具體且全面地告知消費者如何正確使用,提前規避潛在的危險因素。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