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美國制裁而再次創業:雷軍要造地表最強四門車小米SU7 Ultra
地表最強性能怪獸,壓軸登場。
車圈知名賽車手雷軍,在剛剛結束的其第五次年度演講上,列數據,曬照片,金句頻出。
他首次完整披露造車心路歷程,講述背后大量細節:
車企CEO力勸自己造車,拒絕分拆高估值的誘惑,考賽車駕照學漂移…..最終還曝光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性能超越三千萬布加迪豪車。
以下為演講亮點盤點:一起見證造車三年,一路上雷總的心潮澎湃,小米的跌宕起伏。
性能怪獸
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最大的特點,是其超強的性能。
首發小米完全自研的V8s電機,在雙V8s和V6s三電機的加持下,整車性能達到了夸張的1548Ps,超越一眾千萬級豪車。
零百加速1.97秒,最大時速超350km/h,比高鐵還要快一點。
而且通過設計優化,小米SU7 Ultra原型車造成的下壓力比車受到的重力還大,雷總介紹稱,這意味著能“貼著天花板開”。
電機功率是挺強,電池輸出的功率能不能跟上?
SU7 Ultra原型車還搭配1330kW賽道專用高功率電池包,電芯是寧德時代麒麟Ⅱ,低電量下仍然可以大功率輸出。
是不是還挺心動的?
不過這車不賣,雷總笑稱原型車自己都買不起,只用來做研發。
原型車曝光的同時,小米正式官宣新征程:
SU7 Ultra原型車將在今年10月,正式挑戰紐博格林賽道北環賽道。這是全球性能車的測試圣地、賽道綜合性能測試的最高殿堂,目標十年內成為紐北最快的四門電車。
誰能想到,三年前的一場危機,竟將小米推向了未曾設想的賽道。
躬身入局造車緣起
雷軍回憶,小米造車始于被制裁。
危機出現后,小米緊急召開董事會,商量如果不能造手機,公司何去何從?
造車在此時被納入討論,然而幾乎所有高管都支持的情況下,雷軍認為,風險太大,先做調研。
有意思的是,就在雷軍猶豫,開展調研的過程中,有兩位車企CEO力勸他一場。
一位是雷軍的小兄弟何小鵬,另一位是蔚來的李斌。
后來隨著調研深入,小米越發感受智能電動車大勢所趨,汽車正在和消費電子快速融合。
因此,小米最終決定:干!
但董事會提出了一個要求:
雷軍要親自帶隊。
雷總深思熟慮一周后,決定挺身而出。
很快,董事會批準了預算,決定未來10年全資投入100億美元,支持小米造車。小米也正式對外公布了消息。
踏上征程
消息傳出,許多人為之振奮。
比如彼時尚在寶馬德國總部任職,后來成為小米首席設計師的李田原,就是在看完發布會后,萌生了加入小米汽車的想法。
再比如曾兩次拜訪小米的胡崢楠,在小米官宣造車后,打電話透露和前東家的合同到期了,想出來看看互聯網公司如何造車的。
后來,胡加入了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兼任雷軍的顧問。
和人才同時到來的,還有投資機構的橄欖枝XXXX。
雷軍透露,曾經有幾家投資機構開價,給小米估值1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727億元。
但是雷軍考慮到造車周期長,如果拿了別人的錢,想法很難長期一致,而且內部造車,手機的技術和資源都能直接用,所有部門必須齊心協力。
因此,小米下定決心,不融資,錢自己掏,風險自己扛。
對此,王傳福后來告訴雷軍,佩服小米的勇氣,當時多少為其捏了把汗。
這就是小米造車的起點,始于危機,催生于破釜沉舟的勇氣。
那么,小米該如何造車,造一輛什么樣的車呢?
造車歲月設計之初
一開始,小米汽車的團隊希望通過調研報告,學習研究,形成了大量分析材料。
但是雷軍表示,不用如此復雜,造一輛小米工程師想買的車。
于是小米先后約了300個工程師,一個一個面談,后來還到停車場統計大家到底開什么車。
后來發現轎車和SUV,各占一半,但是研發的話,“高車容易低車難”。
于是小米決定不走尋常路,先從純電轎車做起。
決定造什么車后,新的問題擺在小米面前:
是找代工廠,還是自己干?
小米考慮到此前造手機用輕模式,吃過虧,因此選擇了后者。
決定從核心技術做起,堅決投入電機、大壓鑄和智能駕駛等。
光電池包前前后后就做了10多款,雷總覺得太折騰供應商,感到不好意思,還給寧德時代曾毓群打電話解釋,曾毓群回復:太理解了。
就這樣,2021年開啟造車項目后,小米啟動了很多核心技術的研發。
然而辛辛苦苦大半年,卻在2022年春節前,一朝回到解放前。
小米汽車當時召開了第一次正式的項目評審會,產生了特別大的分歧,產品方案幾乎要推翻重干。
春節后,雷軍將汽車團隊的核心成員叫來一起開會,本以為是臨時會議,誰知道一開就是21天。
最后,在激烈的爭論中,團隊達成共識:
小米作為一個新來者,要守正出奇。
能夠順利上牌桌,就是最大的成功。
會議順利結束,然而新的挑戰,又擺在了面前。
2022年春,很多在上海的工程師不得不居家研發,他們想辦法克服困難,SU7的大部分產品決策都是在視頻會議中完成的,還舉辦了多次線上慶功會。
在這樣的大無畏浪漫主義精神中,小米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在2023年8月16日,迎來第一輛試產車下線。
雷軍在下線儀式后,打開車門,一個人在車里坐了好久,好久。
現在,他是手機圈唯一會造車的,恐怕也是最會開車的CEO了。
賽車手雷軍
雷總這個咖位,配個專職司機,那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他認為,自己造車的第一步,就是自己開車。
于是,決定造車后,雷總給他的司機當起了司機。
后來又開始找朋友借車,結過來一圈后,就捂得嚴嚴實實,上4S店借車試駕。
但是總被認出來,無奈之下,雷軍只好轉向小米的同事們借。
在公司停車場看到沒開過的車,雷總就讓助理去“貼條”借車,還和車主交流,認真做筆記。
三年時間,雷軍試駕了超170輛車,寫下超20萬字筆記,還看了不少汽車巨頭的傳記和賽車電影。
結果他發現,有的巨頭老板就是很出色的賽車手,催生了雷軍開賽車的想法。
然后,雷軍就去考了個賽車駕照:
雷軍車技越來越好,現場還曝光了他360度大回旋漂移視頻:
并且還帶著小米高管和工程師,一起“入坑”,目前有超100位同事拿到了賽照。
躬身入局下賽道之外,雷軍在關鍵的冬測和夏測,也沒有缺席。
冬測負責人看到他后,很是感慨:
“從業二十多年,第一次見到董事長冬測親至。”
也是夏測期間,雷軍在經歷了炎熱的吐魯番暴曬后,意識到做好防曬的重要性。
經過多個關鍵環節雷總的親自把關,小米SU7歷經重重考驗,終于來到了最后一關:
上市。
逆勢成功漫天質疑
雷軍透露,SU7上市前面臨的外部評價,一度讓自己絕望。
小米SU7在去年底首次亮相后,面對著無數質疑和調侃。
雷軍將SU7和Model3以及“34C”(寶馬3/奧迪A4/奔馳C)作對比,但很多人認為,這些車子的目標用戶,“不會買SU7”。
雷軍著急,找來媒體朋友出主意,前后23位都不看好,認為“月銷3000臺就是燒高香”。
雷軍回憶,即使說到口干舌燥,也改變不了他們的觀點,“這讓人無比絕望”,整個團隊陷入焦慮。
就在巨大的焦慮中,雷軍定下了7.6萬輛的最初全年產量,SU7迎來正式發布。
一炮而紅
正式上市前的定價,讓人左右為難。
直到發布會前一天上午,定價依然懸而未決。
雷軍認為,只有合理定價,業務才能健康成長,如果定個超低價,就是“飲鴆止渴”。
定價定錯了,可能會導致上百億的損失,3年努力,付之東流。
在發布會前一天晚上,小米汽車舉行最后一次定價決策會。
時間不長,爭論非常激烈,把價格定在21.59萬元,已經比Model 3便宜3萬,雷軍認為這是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
然而,銷售方面還是很擔憂,最后,在一片寂靜中,一位高管站出來說:
就這個價吧,無論賣多少輛,都認了。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小米SU7上市即熱銷,一炮而紅。
有的用戶甚至連實車都沒看過,就下單了。
還有一位知名大學的教授,提前買好車位,就等小米SU7上市。
小米汽車熱度居高不下,SU7產能逐步攀升,雷軍將SU7全年銷量目標從7.6萬輛,調整至保底10萬輛,沖擊12萬輛。
在演講尾聲,他還透露,將于11月提前完成10萬輛的交付目標,以及小米服務網絡的建設計劃:
預計12月,全國將有59城,220家銷售門店開業。
還要自研聲音大模型,8月OTA上車。
雷軍最后總結,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著巨大的勇氣。
“勇氣”從何而來,小米造車,怎樣突出重圍?
雷軍決策時,思考了整整一周。最后推動他下定決心的,正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中的一句話。
這本書的扉頁寫道,“世界總是在度過漫長的無謂時光后,真正的歷史性時刻,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才悉數登場。”
現在,汽車工業在經過漫長的內燃機無謂時光后,也迎來了真正的歷史性時刻。
現在,就是汽車工業的群星閃耀時。
只是這一次,王傳福、曾毓群、李書福、李斌、李想、何小鵬、余承東、雷軍……閃爍的群星,幾乎都集中在東方了。
雷軍演講全文傳送門:https://mp.weixin.qq.com/s/dWAcaenAanYJpRPiA50nUA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