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43.4℃ 后邊還會更熱!怎么回事?你準備好了嗎?
近日來,全國多地持續高溫。6月18日早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了高溫黃色預警。高溫黃色預警信號是高溫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別,表示未來連續三天日最高氣溫將在35℃以上。
預計6月18日白天,內蒙古東南部、遼寧中西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中西部、河南中東部、安徽北部、海南島中北部等地有35~36℃高溫天氣,其中,遼寧西部、河北中南部、北京大部、天津大部、山東西北部和東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
這已經是自6月7日發布高溫預警以來,中央氣象臺第11天發布高溫預警。面對橙色高溫預警今年更早到來,不少人很是焦慮:
我國這波高溫,到底是怎么回事?
未來還會出現更高的溫度嗎?
面對極端高溫,我們應該怎么辦?
科普中國專門找到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老師,請他來一一解答。
我國這波高溫,到底是怎么回事?
4月1日以來(截至6月16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為歷史同期最高,全國有206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準,其中河南溫縣(43.4℃)、河北安國(42.3℃)等32個站突破歷史極值。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本輪高溫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近5年來全國歷次高溫天氣過程第5強,影響京津冀魯豫皖蘇晉陜九省市面積約85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約3.8億人,其中單站最高氣溫出現在河南溫縣(6月13日,43.4℃)。
這是北方地區今年以來影響范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高溫過程,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高溫持續時間長、日最高氣溫具有極端性。
高溫天氣通常與高壓系統的控制密切相關。當強大的高壓系統,如副熱帶高壓或中緯度西風帶上的高壓(脊)在某個地區滯留時,往往會形成持續性的晴好天氣。
這種天氣條件下,陽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增加,導致地面溫度迅速上升。同時,由于高壓系統帶來的下沉氣流,空氣被壓縮并增溫,進一步加劇了高溫天氣的形成。
具體來說,副熱帶高壓是一個長期存在于副熱帶地區的高壓系統,它的位置和強度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影響。從初夏到盛夏,隨著副熱帶高壓季節性向北移動,我國南方大部也自南向北出現晴熱高溫。
中緯度西風帶內的大陸暖高壓(脊),則是一類較為短暫但影響顯著的天氣系統,它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造成區域性晴熱高溫天氣。這類天氣系統多在 6~7 月成為直接引發北方地區高溫的最直接原因——本次華北高溫熱浪也屬于該類型。
除了高壓系統的影響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導致高溫天氣的出現。比如,地形和地表的性質、大氣中的濕度和風速等也會對氣溫產生影響。
更特別的,在華北平原太行山山前區域,如果有低空西北風在翻越太行山后,也會被下坡地形帶動而出現下沉壓縮增溫,這也是太行山前往往成為華北高溫熱浪中心之一的重要原因。
通常我國中東部高溫天氣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1、區域性高溫過程通常從北方最先開始,尤其是華北、黃淮等地。
2、南方區域性高溫過程持續時間長,在梅雨季結束后,夏季后半程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已出現高溫伏旱,而北方高溫過程性特征明顯,持續時間短。
3、高溫過程中的強度,地域差異較大,熱帶地區由于濕度大,高溫極值沒有副熱帶地區來得強。
為什么會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導致極端高溫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跟當時當下特殊的天氣形勢有關,也跟“全球變暖”的大背景有關。
氣候變暖使得大氣不穩定度增大,水循環加劇,降水強度增加。由于氣候變化,許多地方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并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回到這次京津冀及黃淮等地高溫事件,其背后的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
1、階段性大氣環流異常是區域高溫天氣形成的直接原因。
我國東部地區出現高溫天氣,主要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暖高壓共同影響。從5月中下旬開始,在大陸暖高壓控制的地區盛行下沉氣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太陽輻射強,近地面加熱強烈,在高壓系統異常強大且穩定維持的條件下,就出現了高溫天氣。
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6月至7月,北方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迅速增加,但水汽、云系、降水都比南方少得多,所以升溫快于南方。
2、特殊的地形和地理條件,疊加城市化快速進程,使得城市熱島效應更加明顯;
3、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疊加 ENSO 事件,極易激發全球氣候異常,并放大極端天氣強度,大氣不穩定性導致經向性環流凸現;
4、隨著大氣環境及清潔度的改善,氣溶膠粒子減少,吸收并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減小,使得近地面獲取更多地熱量,導致氣溫上升。
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人類需要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今年,我國還會出現更高的溫度嗎?
先說答案:夏季我國南北方及新疆等地高溫天氣是主旋律,但南方地區則幾乎不會出現超越2022年的長時間高溫熱浪事件,因為目前所處氣候年際影響因子與2022年不同。
從季節進程上分析與研判,我國當前尚未進入高溫天氣的鼎盛階段。通常7月中旬到8月下旬是高溫過程強度最強的時期,高溫紀錄也會被頻繁打破。
盡管近期大氣環流出現調整,雨帶位置也會向北推進,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黃淮雨季、華北雨季來臨之前,北方仍將有高溫天氣出現。
此外,由于今年是厄爾尼諾次年,我國梅雨季降水將會表現得更加顯著,長江流域較強的梅雨季之后可能會出現顯著高溫熱浪過程,但強度不會超越2022年的長時間高溫熱浪事件。
面對極端高溫,我們應該怎么辦?
惡劣的高溫天氣會對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能源供應、水資源利用和人體健康等諸多方面產生不利影響。2022年我國高溫事件除了帶來干旱,還造成了林火災害等。
如何做好高溫熱浪防御和應對是擺在現實面前的重要問題。早在2007年,國家衛生部、中國氣象局啟動了“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預警”,對高溫中暑也發預警。
對于公眾而言,及時關注各種預報和預警信息,并及時更新最新預報和預警,從而減少中暑風險。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