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擬將重稅中國電動車:BBA先慌了!
中國新能源出口歐羅巴,現在遭遇重大變化。
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7月4日開始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都要額外增加一筆臨時反補貼稅。
在普通進口稅10%之上,加征關稅的比例至高為38.1%,兩者相加,比例接近50%。
然而決定一出,中國電動車尚未表態……奔馳、寶馬、大眾等歐洲車企先慌了。
寶馬董事長直言:這不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嘛!
當然,BBA為什么慌得更快,原因似乎都不言自明。
歐盟對中國進口純電車加征高額關稅
歐盟委員會公告是這樣說的:
7月4日起,從中國向歐洲進口的純電車在普通10%進口稅的基礎上,還要多繳一筆關稅。
委員會一并宣布了征收比例,分別是:
配合調查且被抽樣的電動車企:比亞迪:17.4%,吉利:20%,上汽集團:38.1%;
其他配合調查的電動車車企:21%;
所有未配合調查的電動車車企:38.1%;
也就是說,以后中國向歐洲進口的純電車,要繳納的關稅比例至少為27.4%,至高則達到48.1%。
以上汽飛凡R7為例,售價為18.99萬,如果要在歐洲銷售,在不考慮保險費和運費的情況下,也要支付9.13萬元的關稅。
而如此重稅,是由于歐盟從去年就開始懷疑市場上充斥著如此多價格低廉的中國純電汽車,是因為收到巨額的補貼而被“人為地壓低”,這對歐盟的車企造成威脅,還會帶來經濟損害。
于是歐盟的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在2023年10月宣布,開始對中國車企展開調查。
而這場調查最近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中國純電汽車確實受益于不公平的補貼。
在一并審查這些措施對歐盟純電汽車進口商、用戶和消費者可能產生的后果和影響后,歐盟委員會決定,加征反補貼關稅。這也就有了上述關稅比例和是否配合調查的劃分。
據悉,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車企包括:一汽、長安、東風、長城、寶馬、奇瑞、特斯拉、蔚來、小鵬、零跑、愛馳、江淮和南京金龍,而這些車企需要單獨繳納21%的關稅。
不過,這項關稅目前并不是最終結果,歐盟也想和中國方面討論其他的解決方案,想要以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但如果沒有達成其他的解決方案,這項加征關稅就會從今年7月4日開始實施。
同時,由于是臨時反補貼稅,歐盟委員會會在這筆稅征收后4個月內實施最終措施。
也就是說,現在這個高比例的重稅并不算完。在今年11月4日前,歐盟委員會會宣布最終調查結果,并給出最終措施,而最終措施的有效期為5年。
盡管塵埃還未落定,但已經有一批車企率先出言反對了。
等下,怎么是BBA啊?
歐洲加收重稅,BBA先急了
歐盟委員會的公告一出,立刻有車企出來表態了。
但有些意外的是,表態的并非是中國車企,大多數都是歐洲車企。
寶馬集團董事長Oliver Zipse(奧利弗?齊普策)直接表示這是錯誤的做法。寶馬中國同樣給出反對意見。
歐盟委員會因此損害了歐洲公司和歐洲利益。保護主義有可能開始螺旋式上升:關稅導致新的關稅,導致孤立而不是合作。從寶馬集團的角度來看,征收進口關稅等保護主義措施無助于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競爭。自由貿易仍然是寶馬集團的指導原則。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表示,集團始終支持基于世貿組織規則的自由貿易,包括所有市場參與者應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則。
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將給各方帶來繁榮、增長和創新。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抬頭,將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消極的后果。奔馳集團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集團CEO康林松之前就展露出反對的態度,認為取消限制、擴大公平自由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所以現在“不應該走反方向的道路”。
大眾集團也表示,這一決定的負面影響將會超過對歐洲、特別是對德國汽車行業可能帶來的好處。也就是說,弊大于利。
中國車企被加征重稅,歐洲車企反而先表態背后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這次征稅范圍并不限制于中國車企的電動車,而是所有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
只要是在中國造的純電車運到歐洲去賣,甭管是中國品牌還是哪國的品牌,都要加征關稅。
而中國生產歐洲售賣的外國電動車還不少。比如特斯拉中國產的部分電動汽車就要出海歐洲進行銷售;寶馬iX3等以及大眾部分電動車型也是中國產歐洲賣;雷諾的達契亞Spring EV就有來自東風生產,但是在歐洲銷售的。
根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和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本土品牌在歐洲電動車市場占比為7.9%,但中國制造的電動車占比達到21.7%,價值近100億歐元(約783.4億元)。
而反過來,歐洲在2023年出口到中國的電動車,價值大約只有9億歐元(約70.5億元)。
重稅之下,相比于中國車企受到的影響而言,那些國外特別是歐洲車企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同時,歐洲車企不僅依賴在中國的生產基地,更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寶馬董事長齊普策曾表示,在歐盟,沒有一輛車沒有使用來自中國的零部件。
不僅是純電車,歐洲整個的汽車產業其實都離不開中國。
并且,中國車企也不是無計可施。
比如比亞迪就在匈牙利建設了工廠,還考慮建設第二家,法國已經表示歡迎;奇瑞確定在西班牙建廠,和當地公司合作;還有消息稱,上汽也正在歐洲尋找當地的生產基地。
在當地生產并銷售,就能有效規避掉這筆高額的關稅。
雙方會受到的影響權衡下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齊普策會說:
歐盟加征懲罰性關稅后很快就會發現,這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行業需要受到保護。
對于歐盟加征重稅,中國方面也作出了回應。
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表示,這是在“嚴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嚴重破壞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與安全”。
中汽協則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不要將當前產業發展必經的階段性整車貿易現象視為長遠的威脅,更不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濫用貿易救濟措施,要避免損害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維護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歐盟似乎本想利用政策,挫挫中國車企增長的銳氣。但到頭來,殺敵沒殺幾個,反而自損八百。
BBA代表的燃油車時代正在加速落幕,銷量下滑、品牌打折,卻依然沒把競爭放在最核心的地方。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