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冰蓋驚現巨型病毒:以雪藻為食 體型比一般細菌大
來源:快科技 編輯:非小米 時間:2024-06-07 11:50人閱讀
快科技6月7日消息,據媒體報道,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格陵蘭冰蓋上驚人地發現了一種巨型病毒。這種病毒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棲息在以微藻為主的冰雪表面,引發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在傳統認知中,病毒相較于細菌要小得多,其大小范圍通常在20到200納米之間,而細菌則能達到2到3微米。換言之,普通病毒的大小僅約為細菌的千分之一。
然而,這種新發現的巨型病毒卻打破了常規,其大小可以達到驚人的2.5微米,甚至超越了大部分細菌的尺寸。
不僅如此,巨型病毒在基因組成上也展現了其獨特之處。普通噬菌體(感染細菌的病毒)的基因組僅包含10萬到20萬個堿基,而巨型病毒的基因組卻擁有高達250萬個堿基,這一數量級的差異顯示了其在生物進化上的獨特性。
追溯巨型病毒的發現歷程,我們可以了解到,它們最初于1981年在海洋中被發現,專門感染海洋中的綠藻。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陸續在陸地土壤甚至人類體內也發現了巨型病毒的存在,這進一步證明了其廣泛分布和生態重要性。
在格陵蘭冰蓋上的這一新發現,為我們理解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每年春天,冰面上的休眠藻類開始大量繁殖,使大片冰面逐漸變黑。這種顏色變化降低了冰面對太陽光的反射能力,從而加速了冰的融化過程。
而新發現的巨型病毒,以雪藻為食,可能成為一種天然的藻類控制機制,對減緩冰的融化速度、降低全球變暖的影響具有潛在價值。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