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Lunar Lake架構全公開:功耗大降40%、E核性能飆升4倍
日前,Intel官方宣布了下一代低功耗移動平臺Lunar Lake,也就是第二代酷睿Ultra的一部分(還有高性能的Arrow Lake),現已量產,將在第三季度正式發布上市,20多家廠商的80多款筆記本新品蓄勢待發。
現在,Intel完全公開了Lunar Lake的架構設計細節,涵蓋模塊化結構、封裝工藝、P性能核、E能效核、混合架構與線程調度、GPU核顯、NPU AI引擎、平臺連接等部分。
我們逐一來看。
【模塊化與封裝】
首先說一句,Intel尚未明確公布Lunar Lake的制造工藝,目前第三方說法是主要采用臺積電N3B,也就是臺積電第二代3nm。
不過Intel強調,如今的處理器設計理念是架構、工藝彼此99%的解耦分離,不再互相依賴,可以各自獨立推進路線圖。
Lunar Lake延續了Meteor Lake的分離式模塊化設計,但又截然不同,首先是簡化為計算模塊(Compute Tile)、平臺控制器模塊(Platform Controller Tile)兩大部分,角落里還有個填料模塊(Filler Tile),不具備實際電路和功能,只是將整體湊成一個方形以保證結構強度。
它們通過底部的基礎模塊,結合Foveros封裝工藝,組合在一起。
其次,Lunar Lake還整合封裝了兩顆內存。
計算模塊內包含最多四個P核、最多四個E核、GPU核顯、媒體引擎、顯示引擎、IPU圖像處理單元、NPU AI單元、NOC、MSC(內存側緩存)等。
其中,MSC緩存最大容量8MB,獨立于二三級緩存,主要用于IO引擎的緩存配合,可以減少對系統內存的依賴,提升延遲與帶寬。
平臺控制器模塊則包含PCIe 5.0/4.0控制器、雷電4控制器(沒有雷電5)、USB控制器、Wi-Fi與藍牙控制器、安全引擎等。
注意,Meteor Lake上的超低功耗E核取消了,因為它改變了模塊組合,并且引入了新的“低功耗島”(Low Power Island),不再是單一物理模塊管理節能,而是將是所有可節能的模塊納入統一管理,整體按需開關,效率更高。
計算模塊內部通過Home Agent、Coherency Agent等連接主要單元,平臺控制器模塊內部也有IO Coherency,確保彼此一致性地高效通信。
而在兩大模塊之間,通過可擴展的第二代交叉總線,以及D2D界面進行彼此互連,這相比Meteor Lake的四大模塊更加簡單高效。
這是Intel第一次在處理器內部封裝整合內存,稱之為“Memory on Package”,也就是“封裝級內存”(MOP)。
它采用的是LPDDR5X規格,最高頻率8500MHz,每顆芯片四個16-bit通道,總容量最高32GB。
官方稱這種設計可以節省40%的功耗,并節省多達250平方毫米的主板面積,從而可以顯著提升電池續航,并留出空間給筆記本的其他設計。
但是注意,Lunar Lake筆記本不再支持獨立的SO-DIMM內存,不能擴展和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Lunar Lake還設計了全新的獨立電源管理單元,一共四組,可以提供更多供電電路,動態調節電壓。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