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兒研發之難 連寧王都連聲叫苦
固態電池正逐漸站上風口。
據中國日報報道,中國或將投入約 60 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國家隊下場支持進一步助推了固態電池的熱度。近年來,隨著海內外多家企業接連給出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點,業內對固態電池走向落地應用的期望值有所提升,二級市場也紛紛作出反應,與固態電池相關的概念股今年接連漲停。
為何行業與資本市場對此紛紛看好這項技術?作為動力電池的新形態,其是否會替代目前主流的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
動力電池的“終極路線”
所謂固態電池,簡單理解即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
現有的動力鋰電池材料體系包含碳/硅負極、多孔隔膜以及液體電解質,通過鋰離子的移動而產生電流。而全固態電池是一個完全致密的狀態,采用固態電解質和固態隔膜,碳/硅負極改為金屬鋰負極,充電時,鋰金屬會沉積在負極上,在放電的過程中溶解。
基于這種材料體系的轉變,固態電池有著液態電池無法企及的優勢。例如,固態電池更為穩定,不易泄漏、不易燃燒,大大降低了電池起火爆炸的風險,安全性更高。
另外,由于能量密度更高,可達到 400Wh/kg 以上(作為對比,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 100Wh/kg~180Wh/kg,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通常在 150Wh/kg~250Wh/kg),其在性能表現上也優于液態電池,充電速度更快(最高可超過 10C)、續航里程更長。
同時,全固態電池的電解質在 -30°C 和 100°C 的范圍內都不會凝固,不會氣化,這意味著冬天在寒冷地區不用擔心續航問題,也不需要很復雜的熱管理。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固態電池備受業界推崇,成為海內外車企爭相布局的領域。
從全球廠商的研發路徑來看,固態電池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種研發路線。不過,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種技術路徑為絕對性方向,而是都處在探索階段。
“無論是聚合物、氧化物還是硫化物,目前很難有一種電池的所有性能都比別的電池有優勢,而是各有優缺點。”廣汽研發人員告訴虎嗅汽車。
在廣汽看來,未來固態電池的終極形態會是多元的復合體系,于是廣汽全固態電池基于兩條路線并行推進開發——一個是以硫化物為主的復合體系,另一個是聚合物為主的復合體系。
寧德時代同樣認為沒有一種固態電解質是十全十美的,其更為看好硫化物技術路線,認為其能夠更快走向量產。同樣在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領域布局的還有豐田,但雙方在硫化物空氣穩定性和制造工藝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全球各家廠商都希望攻克全固態電池,但目前尚未有真正實現量產攻堅的玩家。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年來行業內有部分車企宣稱用上了固態電池,但實際上是半固態電池,而非并非真正的固態電池形態。
“根據行業內規則,一般是按液態電解質占電芯的比重來分:液態(25wt%)、半固態(5—10wt%)、準固態(0—5wt%)和全固態(0wt%)。”廣汽研發人員告訴虎嗅汽車,“不管是液態電池還是半固態電池,只要電池內部存在電解液,一旦破損泄漏都會有短路起火的風險,與當前常規液態鋰離子電池并無本質差異。”
固態電池,可望不可及
固態電池百般好,但無奈這是塊“餅”。
較早一批從事固態電池研發的廠商已經在這條賽道上走了十多年,豐田從 2012 年開始布局研發,寧德時代也差不多在這一時期啟動研究,但都沒能將固態電池推到量產階段。
從國內外車企透露的量產時間點來看,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時間大概在 2027-2030 年。需要厘清的是,“上車不等于大規模量產”,推出產品形態到大規模量產落地之間還存在多方面的技術攻堅。
“五年后肯定會有固態電池的車出來,再過三五年會大面積鋪開。”吉利研究院專家告訴虎嗅汽車,但考慮到目前各家車企對固態電池的重視程度以及技術快速推進,量產時間可能提前。
固態電池研發之難,連寧王都連聲叫苦。曾毓群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寧德時代已經在這方面投資了 10 年,固態電池只有在使用新型化學材料、負極電極使用純鋰金屬的情況下才會有很大優勢,要將這種電池推向市場還有很多困難。”
首先是電解質材料選擇上,以相對主流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需要的硫化鋰為例,后者化學性質不穩定,與空氣、水反應都會生成有毒化合物,生產環境控制要求嚴苛,量產困難,由于與目前的電池材料體系差別巨大,固態電池缺乏成熟的材料供應商。
在正負極材料上,由于硅/碳負極體積易膨脹大不適用于固態電池,固態電池的正負極材料通常會選擇一些能提高能量密度的金屬,而鋰金屬負極現在還不成熟。
在界面工程與穩定性上,固態電池中的電解質與正負極之間的界面問題也是一大挑戰。由于采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其有效接觸能力較弱,會造成影響電池性能的界面阻抗。另外,由于固體電解質導電率差、采用鋰金屬易發生枝晶生長存在安全風險等問題,這些亟待攻關的技術難點。
再者,對于量產和普及來說,全固態電池還面臨著成本的問題,包括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據中郵證券測算,目前固態電池較液態電池成本高出 30% 以上。
材料層面,固態電解質目前仍難以做到輕薄化,用到的部分稀有金屬原材料價格較高,疊加為高能量密度使用的高活性正負極材料尚未成熟,固態電解質和正負極成本都不低。在生產層面,固態電池的生產工藝相對復雜,成本也較高。
可以預見,全固態電池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
從理論層面來看,固態電池比液態電池有著多方面的優勢,但這項被稱為“動力電池領域的珠穆朗瑪峰”的技術還僅是將來時形態,即使在三五年內能夠有技術突破,但要形成替代,還需突破成本關口。
從產業態度來看,未來 10 年無疑是全固態電池研發的關鍵機遇期。但對于一項新興技術,更重要的是聚焦于技術層面的攻堅,而不是虛炒營銷概念,將其作為宣傳和推起資本熱度的手段。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