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e人還沒完 濃人/淡人又來了!求你們別再貼標簽了
前陣子,刷到一個帖子:你是淡人還是濃人。
啥玩意,人也分咸淡了?
點進去一看才知道,它類似于 i 人 e 人,又是一個新的人格分類。
所謂淡人,就是啥事都淡淡的。
情緒淡淡的,不悲不喜;說話淡淡的,好的收到;工作淡淡的,隨心情干活,靠緣分拿錢。
濃人呢,就是精神濃濃的,經(jīng)常發(fā)瘋。生活濃濃的,朋友特多,聚會不斷。工作濃濃的,卷王。
啊,這不就 i 人和 e 人的變體么?
接著我再一查,原來淡人濃人都火好幾月了,上過微博熱搜,也衍生出無數(shù)梗圖。
在這些帖子的評論區(qū),也有無數(shù)人紛紛艾特好友,看看是淡是濃。
看到這,大家除了下意識對號入座下,也許還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嘴:
怎么又來了?
是啊,怎么又來。
2 年前, MBTI 人格測試席卷整個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的場景,大家還歷歷在目。
大家自我介紹時,都會帶上一嘴是 i 是 e 。
可 i 和 e 的勢頭沒過多久, MBTI 范疇里的 p 人和 j 人在大半年前又突然爆紅。
j 人往往條理清晰,做事會列好規(guī)劃, p 人更擅長隨機應變。
這頭 p 人和 j 人還在上熱搜,那頭淡人和濃人又來了。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在社交平臺們,媒體們還把網(wǎng)友分為了社恐,社牛,還有社冷。
按照什么元素族,又給人的性格分成了風象星座、水象星座, “ 不同的象 ” 性格和戀愛模式還不一樣。
看到這,也許有人搞不懂了。
很早之前,人們就喜歡按十二星座給朋友貼性格標簽。
為什么幾十年過去了,性格標簽還在被追捧?
要知道這當中的原因,我們不妨看看一個 Reddit 網(wǎng)友舉的例子:
“ 自閉癥 ” 這個詞是幾十年前才出現(xiàn)的,但這種疾病已經(jīng)存在很久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幾百年前,身邊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小孩,他不愿意說話,害怕有眼神交流。
鎮(zhèn)上的人不知道孩子未來會怎么樣,孩子父母也很愁苦。
直到一天,有位來自遠方的醫(yī)生過來看了看,說孩子是自閉癥。
隨后他告訴父母應該如何溝通,如何不刺激到孩子,怎么讓孩子找到合適工作。
不過最重要的是,醫(yī)生說:孩子并不孤單,世界上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這些自閉癥患者大多也過著幸福充實的生活。
此時對孩子父母來說, “ 自閉癥 ” 這個標簽就是一種解脫。
標簽能受歡迎,是因為它讓有共同經(jīng)歷的人發(fā)現(xiàn)彼此,不再孤單。
再拿我的親身經(jīng)歷來說。
去年公眾號有一期《 今日最佳 》我記憶猶深。它是講大家坐高鐵,會不斷地確認車廂號、座位號。
在看到這篇最佳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自己這樣,甚至還懷疑是不是有性格缺陷。
在看到大家評論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是如此,整個人釋懷了很多,因為我找到一種歸屬感。
你看,人類天生就是渴望自我理解,尋求他人認同。
標簽梗為啥容易火。
因為它最擅長的,就是給大家?guī)須w屬感,讓相似的人抱團取暖。
加上標簽梗成本低廉,拿捏好人性就能批量制作,自然就成了很多自媒體玩不膩的話題,然后隔三差五出現(xiàn)在你我面前。
誠然,標簽梗是有抱團效應,也能提高社交效率,讓大家快速 get 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特征。
可我覺得,標簽梗一旦玩魔怔了,呈現(xiàn)出來的卻都是偏見了。
在我小學時,就有很多人追捧星座。
他們認識新伙伴時,都會問對方啥星座。
一旦發(fā)現(xiàn)彼此星座相沖,雖然嘴巴上不說,但心里已經(jīng)種下了偏見的種子。
我是天秤座,我還真就聽過有人在旁邊嘀咕:小心渣男。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這種性格標簽給人們帶來的偏見和誤解,在十幾年后換一種形式出現(xiàn)了。
我有次朋友聚會,玩桌游嗨了起來后,他們說了一句:誒,你不是 i 人嗎?
不兒?i 人真就得網(wǎng)上渲染的那樣,聚會必躲到角落嗎?
類似情況在社交平臺更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點贊量極高。
比如 INFJ 的人就是沒邊界感,情商低,總能搞砸每一段關系;
ISFJ 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永遠在當老媽子;
ESTJ 是個典型的利己主義。
可事實真就如此嗎?我身邊也有 INFJ 的人,我并不認為他情商低,沒邊界感。
吶,一旦被標簽框住了,人們就會先入為主,產(chǎn)生偏見。
脫口秀博主呼蘭因為有次寫稿只睡了 3 小時,被貼上了 “ 勝負欲 ” 的標簽,結果所有人都覺得他每天都只睡三小時。
心理學上也有個著名的實驗。
1972 年,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森漢招了 8 個正常人,讓他們到精神病院去看病,只聲稱自己有幻聽,其他都正常。
結果他們都成功地被關進精神病醫(yī)院, 7 個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羅森漢對此解釋:醫(yī)務人員有思維定式,你來精神病院,就應該是精神病人,就容易診斷為精神病。
這就是標簽讓人先入為主,影響了自己判斷。
不光會產(chǎn)生偏見,標簽甚至會影響到自己。
60 年代,有個風靡一時的理論叫標簽理論。簡單點說,當人們被貼上標簽,就讓自己的行為和標簽內容趨于一致,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就像天秤座的人得知天秤座有猶豫不決的性格后,越這么想,以后做事就越糾結。
如果某人測出來自己是 INFJ ,就會下意識找到身上所有的點來證明自己就是 INFJ ,然后對其深信不疑。
但其實很多缺點,他都不一定有。
這種的心理暗示,就在冥冥之中影響到他未來判斷事情的方式。
當然了,標簽的影響也并不完全是負面的。
有些家長善于利用標簽,讓孩子相信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優(yōu)點,來引導他們進步。
不過結合身邊例子來,我覺得標簽帶來更多的還是偏見和負面暗示。
人性,本就是多維度的,極其復雜的。
僅僅把人類性格分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也根本不足以 100% 正確概括一個人。
我曾讀過一本書叫《 內向不好嗎 》。
作者是個內向的人,但她有個 “ 社會化開關 ” ,在特定場合下就會打開,成為一個外向的人,和陌生人搭話不在話下。
如果你也內向,或許會覺得奇怪,這對你來說壓根不可能。
你能提出質疑,是因為 “ 內向 ” 和 “ 外向 ” 把性格分得過于簡單粗暴,導致 “ 同一類人 ” 出現(xiàn)了很大偏差。
其實十二星座、水象風象星座、淡人濃人也好,披著一層 “ 科學 ” 外衣MBTI 也罷,它們都有不符合你的描述,都有偏差。
只是這些偏差不夠明顯,在巴納姆效應下,你沒覺得不妥,甚至還當成了人生信條。
要我說,以后互聯(lián)網(wǎng)里的標簽梗只會越來越頻繁,真心建議大家還是圖一樂吧。
你的性格,你處理事情的方式,不是你呱呱墜地的年月日決定的,也不會被天天上的星星影響,更不能被簡單的四個字母所概括。
能定義你的,從來都只有你自己。
本站所有文章、數(shù)據(jù)、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一切版權均歸源網(wǎng)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