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哪里好、敢跟油車比續航!
2024,(半)固態電池量產上車元年。
短短一天之內,智己L6開售,首搭固態電池。
蔚來150kWh半固態電池包上車,開啟川藏線直播。
廣汽則預告,全固態電池將亮相。
智能車迎來固態電池時刻,關于固態電池的熱議,爭論,疑問充斥網絡。
什么是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真的像業內說的那樣“安全不爆炸,能量密度大”,沒有缺點嗎?
固態電池離普及還有多遠?
固態電池,消費者與產業新希望
車企開卷固態電池,首先就要搞清楚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固態電池?
大家知道,動力電池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個:正極、負極、電解質。
現在動力電池的電解質都是液態的,中間有隔膜,而固態電池的電解質不含液體,依靠固體儲能,不一定有隔膜。
那么問題又來了,固態電池有什么優勢?
首先,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上車后,能提供更長的續航。就好像讓人吃一碗米飯和喝一碗湯,補充的體力差別很大。
同時固態電池更耐高溫,無可燃電解液,這就使得固態電池更安全。
電池壽命也會有所提高,因為電解液在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副反應,比如產生鋰枝晶,導致金屬鋰析出,甚至刺穿隔膜造成電池短路。
固態電池沒有電解液,很好地緩解了電池老化的問題。
總結一下就是,現在你買純電車的顧慮,比如自燃風險、熱失控、電池壽命、續航尤其是冬季續航的焦慮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將隨著固態電池上車得到極大緩解。
固態電池,是終結油電之爭的重要基礎。
固態電池上車,不僅利好消費者,也給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帶來了新的機會。
過去主機廠和動力電池龍頭合資建廠,依賴電池廠技術,動力電池作為核心零部件,主機廠卻不太有話語權,難免受制于人。
現如今固態電池催生了新的玩家,讓車企看到了新的希望。
新秀希望彎道超車,崛起為新一代“寧王”,車企則投資押注新秀,試圖今后拿到話語權。
最好最近的例子,就是剛剛上市的智己L6。
智己L6最高續航超1000km,搭載的固態電池來自清華系創業項目清陶新能源。
早在2020年,智己背后的上汽就參投了清陶。
后來又參與了兩輪投資,四年來累計投資29.835億元,目前上汽持有清陶15.29%的股權。
雙方還建立了合資公司和聯合實驗室,負責研發車載固態電池。
通過合資和持股,上汽如今對供應鏈的話語權得到擴充。
說到這里,大家難免會有疑問,新秀彎道超車,眼看固態電池都量產了,“寧王”和“迪王”干嘛去了?
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并非是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儲備,但是出于種種原因,積極性并不高。
最直接的,自身的經濟帳。
固態電池投產,要開設或改造生產線。
而過去對液態鋰電池的投入,由于一些產品的量還沒有提高,現有生產線成本還沒收回來。
比如寧德時代今年力推的重磅新品,神行超充電池,最近才陸續上車。
前期巨大投入,如今終于落地,怎么可能現開一條新線。
以及目前固態電池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已上車的固態電池面對過去的動力電池,并沒有表現出壓倒性優勢。
比如補能速度,個別產品甚至還不如神行超充電池。
甚至有車企CEO直接表示:
150度(半固態)電池包,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固態電池上車面臨的問題
首先來看下技術上面臨的問題。
從電解質材料來劃分,固態電池現有三大主流技術路線:
聚合物體系:優勢是輕量,成本低,加工容易。劣勢是常溫下離子導電率低,充放電慢。
氧化物體系:優勢是循環性能好,比較穩定,劣勢同樣是離子導電率低。
硫化物體系:離子電導率是高了,但是代價是與空氣接觸會產生硫化氫,有毒,生產本也比較高。
三大路線還同時面臨著正負極的共性問題,相比傳統液態電解質,從浸潤形式的軟接觸,變成固體與固體的硬接觸,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的接觸面積更小,阻抗更高,同時鋰離子通道也減少了。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單純使用固態電解質,并不會帶來電池密度的提高。
需要結合新的材料,打造正負極。
綜上所述,目前來看,固態電池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并沒有表現出絕對的優勢。
比如智己L6,續航突破了1000km,但是另一個車主普遍焦慮的點,也就是補能速度,并不算特別快。
智己官宣的是“充電12分鐘,補能400公里”,而同樣的續航補充,神行超充電池只需要10分鐘。
除了技術上要突破的問題外,作為新事物,先期量沒有起來,成本無疑會比較高,目前并不具備普及的條件。
智己L6不到33萬的定價,顯然是虧本賣的。
所以目前商業化落地,也是一個問題。
蔚來推出的半固態電池包,則結合自身優勢,此前透露過初期會采用“只租不賣”的形式。
哪天想出趟遠門就去換電站,租一個150度的半固態電池包,回來了還可以用低度數的電池包。
其實從續航里程上來說,蔚來的半固態電池和智己宣稱的“固態電池”相差并不大。
因此,自智己宣稱固態電池上車以來,網友一直對此有爭議:
智己用的是固態電池嗎?半固態電池算是固態電池嗎?
從披露的信息來看,智己用的固態電池,并非全固態電池,液態電解質含量在5%-15%之間。
按照清陶新能源計劃,2024年量產第二代電池,將含量降至5%以下。
然后在2027年,量產第3代電池,這時才是真正的全固態電池。
所以,目前離全固態電池上車還早,智己用的當然不是全固態電池。
對固態電池的爭議,智己則回應稱:
白馬是不是馬呢?
大家覺得呢?可以把想法打在評論區,一起探討。
現在,大家對固態電池的概念,優勢以及面臨的問題,都很清楚了。
還有最后一個問題沒有解答,哪家車企CEO這么大膽,行業開卷固態電池之際,說“象征意義更大”,是暗諷友商嗎?
說這話的,正是CEO里出了名的老實人李斌,還是對自家大容量電池的評價。
就在蔚來推出150度(半固態)電池包的當天,李斌在視頻連線中表示:
實事求是的講,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誰沒事兒一口氣開1000多公里。
李斌認為,150度電池包,解決的是1%場景的問題。充電樁和換電站多了,不一定要買一個大容量的電池。
所以單靠「固態電池」的自身突破,無法完全顛覆燃油車的優勢,需要行業的共同努力,比如相關基建。
最后,如果我們回顧2024年這短短三個多月,則會發現這樣一件事:
在2月份,比亞迪做到了「電比油低」。
在4月初,蔚來和清陶等則接棒,致力于實現「電比油遠」。
這期間,寧德時代的超充電池陸續上車,雖然還談不上「電比油快」,加滿一箱油的速度,目前還是比充滿電要快。
但寧德時代的動作,加快了超充電池普及,將提高電車整體平均補能速度。
買車成本,續航里程,補能速度,油電之爭還在繼續,但燃油車的優勢正在被不斷壓縮。
參考鏈接: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4-04-08/3315596.html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