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突然確診癌癥 我們能做些什么
身邊的親人、朋友、熟人難免會有患癌的,我們都不可避免要和癌癥病人打交道。
特別是作為天天生活在一起的親人,面對癌癥病人,真的想知道:有沒有什么要注意的事項呢?
世界癌癥日來臨之際,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親人患癌 作為家屬如何應對?
1、弄清這件事最重要,別恐慌亂了陣腳!
家里有人查出得了癌癥,很多人恐慌之中亂了陣腳,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作為親人家屬,這個時候自己得先穩住心,不要病急亂投醫。
恐慌多來源于未知,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克服恐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了解你所恐慌的東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弄清楚病情。
在做決定(比如放棄治療,比如決定手術或化放療等)之前,一定要跟醫生溝通確認這兩方面的基本信息:
一是他的這個癌癥真的確診了嗎?是不是癌癥?哪種病理類型的癌癥?(抽血或影像檢查不能作為確診依據,病理檢查才是金標準)
二是分期了嗎?是幾期呢?(分期不同,治療策略不同,預后不同)另外,清醒、理性、擁有一定醫學常識和求醫技巧的家屬是對患癌親人的最有力支持,關鍵時刻確實能救命。
好的結果,要靠醫生,但首先靠的是病人自己,以及家屬。
2、到底要不要向病人隱瞞病情?
面對親人患癌,是隱瞞還是告知?這是很多人特別糾結的問題。
從疾病診治角度,建議盡量讓病人知曉病情,這樣才能更好配合檢查治療,癌癥的治療是個長期的綜合治療過程,瞞得了一時,瞞不了長久。
只要肯稍稍用心的病人,遲早還是會知道病情的,到那個時候受到的打擊反而更大。
本來是有可能通過積極治療而治愈的癌癥,家屬遮遮掩掩的做法可能讓病人誤以為自己病入膏肓,更加深恐懼,甚至想不開自殺,實在是太遺憾了。
當然,要不要向癌癥病人告知病情,還得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為了告知而告知,得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性格、宗教信仰、受教育的背景和文化層次水平、心理素質等,視情況而定。
不妨跟主管醫生溝通商議,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全部告知還是選擇性的部分告知。遵從“病人受益最大化”的原則,權衡利弊,怎樣做才最有利于治療和康復,這才是最關鍵的。
比如癌癥早期,治好的可能性大,隱瞞其實意義不大,應該讓病人明白,盡管得了癌癥,但早期可以治好,這樣可以增強病人和癌癥作斗爭的信心,也能讓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
跟癌癥病人生活在一起要注意什么?
經常有人問,能跟得了癌癥的人一起吃飯嗎?碗筷要不要分開使用?跟癌癥病人生活在一起要注意什么呢?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擔心癌癥傳染,有的人由此對患癌的親人朋友躲著防著,不敢擁抱,不敢一起吃飯,不敢握手,更有甚者不敢長時間待在一起,生怕待久了傳染上癌癥。
其實目前為止,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癌癥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根本不必擔心日常生活接觸會傳染癌癥。
家里有癌癥病人到底要不要碗筷分開使用呢?
當然盡量分開使用,但這與癌癥傳染沒有關系,而是從衛生角度考慮,家里沒有癌癥病人,也應該這樣做。
切記:如果家人或親朋好友不幸得了癌癥,請多抽出時間陪陪他們,一起吃飯,握手,擁抱……
不要歧視,多給他們呵護和照顧護理,不要防著躲著,別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別給他們帶來雙重的身心傷害。
癌患家屬如何照護好自己?
談到癌癥,無一例外,都是在關注癌癥患者。
這當然是應該的,畢竟癌癥患者是直接的“當事人”,受打擊最大,病情發展下去最終可能危及生命。
但是,癌癥患者家屬由于是“健康人”,他們的“累”“苦”“辛酸”往往被忽視,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那么,長期和癌癥病人在一起健康的親人最后會變得怎樣?
一是精神壓力大,精神層面的累。有時就難免會有不耐煩,變得焦躁,這種無形的壓力常常又得不到宣泄。
二是身體壓力大,肉體層面的累。長時間的陪護奔波頻繁往來醫院,照護病人生活作息,跑前跑后,加上精神壓力,很容易就身體吃不消,健康出問題,累出病來。
三是經濟壓力大,社會層面的累。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經濟壓力確實是個現實問題。經濟壓力會加大精神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因此,癌癥患者家屬在呵護照顧好患癌親人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健康,對自己多一份關愛。
★ 探視病人須知★
人和人之間難免會有“人情世故”,中國人一向講究探望生病的親友熟人表達心意,以示慰問。這當然是必要的,但這里有幾個事項要提醒大家(包括到醫院探望或到病人家里探望)。
①如果你剛好有感冒或流感、新冠之類的呼吸道感染性/傳染性疾病,盡量不要去探望癌癥病人。
病人患癌后,免疫力下降,很容易遭受細菌病毒侵襲。建議將探視時間延后,或通過電話短信微信之類的方式“問候”更好。
②探望時間不要太長。
別讓好心探望或問候,變成了打擾,讓病人深感無奈和疲累。
③不要帶跟“治病”有關的任何東西,比如一些保健品或偏方、秘方。
這些東西并沒有明確作用,還可能帶來反作用。探望,表達心意即可,比如買束花,不要做干擾治療的事情。
④不要把聽到的傳言謠言帶到病人、家屬耳朵里。
有人會出于好心,將自己聽來或看來的不靠譜的東西“好心”分享,弄不好就干擾他本來正在進行的正規治療,切記不要“好心辦壞事”。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