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鋪路 卻讓對手撿了漏
為了搶占美國市場,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前赴后繼紛紛出海。寧德時代、國軒高科、遠景動力之后,又一動力電池企業欲撬開美國市場的大門。
9月6日晚間,億緯鋰能(SZ:300014)公告,計劃在美國與當地企業共建電池產能,生產的電池主要應用于指定的北美商用車領域,其中合資方將成為主力客戶,購買大部分電池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合資建廠的企業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PACCAR都來頭不小。如果項目促成,不僅意味著億緯鋰能成功奪得這三個國際重要客戶,同時有望成為首個在美國通過合資方式建廠的中國電池企業。
赴美建廠,作為全球化產業布局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國新能源企業正遭遇重重阻撓。即便是用技術換市場、曲線赴美的寧德時代也幾經坎坷。(詳見《“寧王”赴美再生變》)作為一家典型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億緯鋰能同樣無法規避來自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對此億緯鋰能也坦言,此次投資中間每道關卡的實施進程和完成時間,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但越是艱難,就意味著誰能率先拿下美國市場,誰就能在產能過剩、行業內卷的當下,完成“鯉魚跳龍門”的關鍵一躍。這次億緯鋰能,能把握住這個沖刺行業領先地位的機會嗎?
赴美建廠,寧德鋪路
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的制約,及地緣政治關系緊張的背景下;眼下任何中國動力電池制造商,想要開辟美國本土市場,都不得不采取類似寧德時代以“技術許可”的方式,輔以與福特合作建廠的“曲線策略”,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基于寧德時代為電池產業鏈企業提供的范本,億緯鋰能同樣采取了類似的方式,向合作方提供產品開發、制造和商業化的授權許可,以加深綁定關系,試圖把風險最小化。
盡管億緯鋰能選用的是合資建廠的方式,但從投資比例來看,億緯僅持股10%,把出資上限設定在1.5億美元。而根據協議,其他三家合作方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PACCAR以出資金額8.3億美元為上限,各持有30.00%的股權。
為了讓該項目完全以合資方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PACCAR為主導。在合資公司治理層面,億緯在理事會中僅占一席名額,其他成員均來自合作伙伴。
在中美緊張的氛圍下,作為中國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全球TOP10電池廠,億緯雖然在合資公司中犧牲了一定的話語權,但與其謀求的自身利益并不沖突。
根據公告,合資公司生產的電池主要應用于指定的北美商用車領域。各方之間的戰略合作擬定將產生多重效益,包括降低產品的開發費用和生產費用,同時合作伙伴(及其關聯方)將成為合資公司的主要客戶,并將購買全部或絕大部分產品。
而億緯美國合作方之一的Electrified Power,是康明斯專為成立合資公司而設的全資子公司,后者為全球知名的集設計、制造、分銷多元的動力解決方案提供商。
另外兩個合作伙伴Daimler Truck和PACCAR則是美國卡車制造的主導企業,前者的控股股東是戴姆勒卡車公司,后者是作為美國大型卡車制造商,主要生產輕型、中型和重型卡車。
也就是說,搞定了他們,就等于手握大筆訂單,作為僅有的能吃到這塊蛋糕的中國企業,這筆交易并不虧。
美國市場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已無需再說明。由于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020年的5.8%,升至2021年的14.8%,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并且乘聯會預期今年有望升至36%,市場普遍認為,相對于國內日趨激烈的電池競爭格局,美國新能源車市場類似于3年前的中國,并且有望復刻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速度。
這也是為什么,頭部企業不惜冒巨大的風險,也要殺入這片市場的重要原因。
特別是磷酸鐵鋰電池,在北美市場的滲透空間巨大。而對于這一技術路線,中國電池企業已當仁不讓,在國際市場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引得特斯拉、大眾汽車、寶馬、福特、雷諾、戴姆勒等汽車巨頭頻頻下單。
今年上半年,億緯鋰能替代蜂巢能源進入前十,位列第八,裝車量同比大增151.7%,增速排名第一,和比亞迪是僅有的兩家增速達三位數的電池廠商。
同期,億緯鋰能就獲得美國客戶ABS和Powin合計達23GWh方形磷酸鐵鋰電池訂單。按照國內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TOP10排名,億緯鋰能1月到7月位居第五。
從此次合資工廠26.4億美元的投資額來看,新增電池產能將主要應用北美商用車領域,預估產能規劃有幾十個GWh,實現量產出貨后將推動億緯鋰能加快開拓北美市場,進一步提振其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康明斯CEO兼總裁詹尼佛·拉姆齊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表示,預計新合資企業將在3年后正式營運,每年可生產21GWh的磷酸鐵鋰電池。
對于赴美建廠最終能否順利進行,有分析師指出,由于IRA規定中重型商用卡車不享受IRA補貼,也不受限制,因此億緯此次與美國企業合作不牽涉IRA法案。
雖然不能通過IRA法案獲益,但在目前國內競爭激烈內卷嚴重的背景下,搶占出海的先機尤為重要。
出海,都是被內卷逼的
2023年,業內明顯感覺到,國內電池產業鏈出海的節奏明顯加快了。除了赴美建廠這條路之外,歐洲市場亦是億緯鋰能開拓的重心。
9月7日,億緯鋰能再度公告,子公司億緯動力與Rimac簽訂諒解備忘錄,在約定項目中批量生產和供應用于生產電動車電池的電池。
Rimac是一家在克羅地亞注冊成立的公司,業務涵蓋高性能電池系統、電力驅動單元、控制系統和儲能解決方案的設計、開發、生產和供應,是一家高性能汽車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綜合來看,億緯鋰能今年在海外擴張的表現尤為突出,包括Rimac的定點在內,億緯鋰能年內已拿下三份海外電池大單,合計供貨產能為23GWh。
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今年上半年,呈現出產能過剩難以扭轉的態勢,就連寧德時代的產能利用率也從同期的81%大幅度降至60.5%。產業嚴重內卷的當下,“出海”成為了國內電池企業展現核心競爭力的舞臺,也是競逐行業頭部的必由之路。
2023年以來,國內頭部電池企業海外市場開拓、產能擴張、渠道建設等步伐開始提速。截至目前,億緯鋰能本土化產能建設已覆蓋了北美、歐洲以及東南亞等地。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1.92%至121.19億元,鋰電池相關業務的海外收入已占同期營業收入的30%以上。
特別是在二季度,億緯在動力電池的市場開拓步伐,并沒有因產能過剩而放緩。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億緯動力電池的裝機量都保持著三位數增長。不過,毛利率水平仍維持在14%左右的同期水平,凈利潤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環比降低11.27%至10.11億元。
不過相較寧德時代在今年二季度創下高達108.9億元的凈利潤,和10.92%的環比增長,億緯鋰能則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泥潭,在盈利能力方面與之差距懸殊。
一方面,碳酸鋰二季度的價格就重回上漲趨勢,原本鋰價降低所帶來的促進作用逐步消散,導致億緯鋰能二季度的盈利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另一方面,在充分享受原材料成本下降的同時,億緯鋰能進行了電池的降價,把一部分利潤空間讓利給終端的新能源車企,目的是鞏固裝機量和市占率。
顯然,奉行低價策略并不是長久之計。除了加速推進動力出海,還需要強有力的技術和產品迭代,才能持續鞏固和提升電池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隨著特斯拉、寶馬等新能源前沿車企對于4680和4695大圓柱電池的青睞和投入,億緯鋰能正將重心逐步全部轉移至大圓柱電池的研發。
截至今年二季度,億緯鋰能已完成了46系列等高比能大圓柱電池的布局,并完成了100萬顆46系列三元高比能電池的生產下線,具備了商業化交付和應用的能力。根據億緯鋰能目前的在手訂單,46系列大圓柱電池現已取得未來5年海內外車企客戶意向性訂單合計約472.31GWh。
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預測,最晚2024年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而唯一不會出現過剩的,就是那些質量上乘、成本低的電池產品。”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