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肚的粽子是用什么葉子包的?知道真相的人太少了!
說到端午節,那就離不開粽子的話題。如果在路上隨便抓一個人問:粽子皮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得到的答案恐怕會是五花八門。
如果問到的是個北方人,特別是北京或天津人,您可能會聽到一段相聲《大保鏢》的節選,說在京西北宣平坡下坎兒,有個老師傅姓江名米字小棗,師承黃米澄沙,有兩個徒弟,一個叫白糖的一個叫餡兒的。這倆徒弟沒事兒就在一塊兒捋葦葉子……
這實際就是在描述京津一帶的粽子,只有這樣,才能構成包袱,讓當年的觀眾會心一笑。
相聲里的北方粽子,是用蘆葦葉子包的。而到了江南地區,人們包粽子用的葉子,大多就是箬竹等竹子的葉片。
包粽子用的竹葉和葦葉外形很相似,香氣也沒差太多。只不過南方比較溫暖,多產竹葉,而北方相對寒冷,竹子較少,蘆葦葉就成了主流。
而在北方一些山地丘陵地帶,蘆葦也不多見,人們包粽子的材料是槲樹葉子,也叫“桲欏葉”。它的葉片寬大,葉柄很短,葉背面密生灰黃色的茸毛,可以借此和北方地區常見的其他殼斗科植物區分開來。
竹子和蘆葦都屬于禾本科。禾本科植物,確實也是粽子最“正宗”的原料。目前關于粽子做法最早的詳細記載,是周處寫的《風土記》——是的,就是“除三害”的那個周處?!讹L土記》的內容,記載的是當時我國南方地區的風土人情,全書已經失傳,但是其他古籍中對它有所引用。
北宋的《太平御覽》就引用了《風土記》的文字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菰,也就是茭白的原植物。它和竹子、蘆葦一樣,都是禾本科的植物。被它包裹的黍米,同樣屬于禾本科,它的籽粒黃色?,F在我國北方很多地區,還會用黃米包粽子——要不相聲里“江米小棗”的師傅怎么會叫“黃米澄沙”呢。
《風土記》遺留下來的只言片語,除了告訴我們當時的粽子做法,還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直到三國西晉時期,粽子和屈原故事還沒扯上關系,人們吃粽子的時間也不只是端午,夏至也吃。其實在今天,我國也有一些地方的粽子并不只是“端午節限定”。
在廣西,包粽子用的葉子來自于竹芋科柊葉屬的植物,比如柊葉、尖苞柊葉等等。包出來的粽子也不像竹葉粽、葦葉粽那樣是個三角錐形,而是扁扁圓圓的,像個枕頭,吃的時候要切片煎熟。
到了春節等重要節慶日子,廣西人就會把柊葉粽包得很大,注重視覺效果;平日里包粽子,就會小一些,方便食用。
事實上,在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等地,包粽子的原材料非常豐富,除了柊葉,還有芭蕉、露兜樹等等。而鄰國越南,芭蕉葉粽則是主流,吃的時間主要也是新年。
說到粽子,史書里還記錄了“粽”的一個有趣掌故(嚴格來說是兩個)。西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記載,建安八年(203年),交州刺史張津“嘗以益智子粽餉魏武帝”——給曹操送了“益智子粽”。
嵇含對益智子的描述是“如筆毫,長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蓮,著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曝,出交趾、合浦”。對應的植物應該是姜科植物益智。它的果實氣味辛辣,可腌制做蜜餞涼果。按照嵇含的描述,再結合周處在《風土記》中的記載,曹操收到的“益智子粽”,如果是“葉裹米”形式的,那可能就是用益智果或益智果蜜餞當配料的粽子。
張津給曹操送“益智子粽”的意圖,書中沒有記載,結合《三國志》等史書來看,有可能是在曹操和袁紹之子搶奪北方地盤期間,表示支持曹操。
而兩百多年后,盤踞廣州的叛軍將領盧循也給東晉的大將劉裕送了益智粽。盧循送的這份禮物,含義應該就不太一樣了。很多研究者認為,這是在勸劉裕“長長腦子”,“益智”一下。而這次的“益智粽”,胡三省在給《資治通鑒》做注時,有更詳細的解釋,他說“宋人以蜜漬物為粽”;還引用顧微《廣州記》的描述說,益智果可以“密(蜜)煮為粽,味辛”。因此,劉裕收到的“益智粽”為用蜂蜜浸泡過的益智果,是蜜餞而非粽子。
可見,三國魏晉時期的“益智粽”,可能指代了兩種食物,一種是以益智蜜餞為配料的粽子,味道大概率是甜中帶辣;而另一種則是益智蜜餞。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這里的益智就是龍眼,那么這“益智粽”里的配料,說不定就是蜜漬龍眼,變成純甜味的了。不過問題來了,如果是益智果,那曹操到底喜不喜歡“甜辣粽”呢?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