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 留給恒大汽車的時間不多了
近期,“恒大汽車總部將解散”的消息廣為流傳。這一次,恒大汽車一如既往地進行辟謠,稱只是內部優化調整,只淘汰10%的員工,另有25%員工停薪留職1-3個月。恒馳汽車正在進行內部優化調整的消息,再度將恒大汽車送上熱搜。
裁員消息接二連三
恒大汽車內部“停工留職通知書”顯示,恒大恒馳新能源汽車科技(廣東)通知,鑒于新冠疫情影響及集團、公司出現嚴重經營困難,部分項目已停工待產,亟待經營管理優化調整。
11月28日,據媒體報道,恒大汽車天津工廠正在進行裁員,據稱計劃裁員60%,此外還有一部分員工進入休假狀態。
天津的生產基地是目前恒大唯一具備整車生產資質的生產基地。工廠有不到2000名員工,倘若裁掉60%,那將不到1000人。對于生產制造企業而言,裁員意味著產能不足。
雖然恒大已經辟謠了“恒大汽車總部將解散”的消息,但是據已經證實的消息,恒大汽車廣州工廠確實已經出售,內部要求全部員工在今年12月底前搬往天津。也有知情人士透露,由政府牽頭,恒大汽車可能會被另一家汽車公司并購,牽頭方或為地方政府。
從宣布造車開始便爭議不斷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風頭很盛,銷量和滲透率屢攀新高。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為1%,到2019年時達到5%,如今更是突破了20%。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22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559.0萬輛,同比增長108.4%,累計滲透率達24.7%,對汽車市場增長貢獻率超80%。
長安、吉利等傳統車企,哪吒、零跑二線新勢力開始發力,最終今年10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為63%,新勢力份額為11.4%。
在燃油車市場落后的國產車終于在新能源市場逆襲。不過,風雨飄搖的恒大汽車是否有機會參與這場廝殺尚且存疑,它的首要任務是活下來。
恒大汽車從宣布造車開始便爭議不斷。恒大成立于1997年,是國內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從2015年開始,恒大開始多元化發展,先后進軍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但均不理想。
恒大的造車夢起源于2018年。當年2月,恒大旗下首家汽車公司——睿馳智能汽車(廣州)有限公司注冊成立。2018年6月25日,恒大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100%股份,間接獲得Smart King 45%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從而入主FF。
然而好景不長,但不到三個月后,賈躍亭于2018年10月7日就將“金主”恒大告上法庭。雙方也從“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轉變為“對簿公堂”。
“對簿公堂”兩個多月后,恒大與FF最終簽訂重組協議,“和平分手”。但許家印的造車之路并沒有因此停歇。
2019年1月,恒大新能源汽車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25.15億美元。此后,恒大汽車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招兵買馬。
2019年9月9日,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發布招聘信息,計劃招聘8000名新能源汽車產業世界頂級專家和技術精英,工作地點遍布中國、瑞典、德國、英國等九個國家,崗位領域覆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的上下游各個環節,包括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
恒大汽車先后與德國hofe、瑞典科尼賽克合作,收購荷蘭e-Traction和英國Protean,入股廣匯集團,從整車研發制造、底盤架構、動力總成到經銷商網絡都有所布局,讓不少人隱隱生出恒大打破傳統造車模式的期待。
2019年11月,許家印在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峰會上表示,許家印用五個關鍵詞概括恒大的造車路徑:第一個:買買買;第二個:合合合;第三個,圈圈圈;
第四個,大大大;第五個,好好好。許家印表示,恒大汽車將在3-5年內,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到2025年實現年產銷超100萬輛,到2035年實現年產銷超500萬輛。
到了2020年8月26日,上市公司也為此改名。當時恒大健康發布公告稱,上市公司正式改名恒大汽車。
造車運動同樣意味著“燒錢”。對于造車計劃,恒大的預算原是3年投入450億,實現2025年年產100萬輛銷量目標。根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到2021年上半年,恒大汽車已經投入超過500億。
前期的高投入,令恒大汽車凈虧損逐年加大。恒大汽車2019年凈利潤虧損49.5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業務凈虧損33.1億元;2020年全年營收154.87億,報告期內公司凈虧損76.65億元。
其中,新能源汽車業務在2020年全年毛利潤為-1.18億,凈利潤為-52.20億;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69.2億元,同比增長53.5%;歸母凈利潤虧損47.86億元。
特斯拉、比亞迪以及眾多傳統車企+新勢力的行業格局已經形成。恒大汽車需要持續輸血才能穩定運行。
目前能給恒大汽車的輸血的,只有其母公司恒大集團,但恒大集團現在已經自身難保,它現在最首要的任務是“保交樓”。恒大自身難保之際,即便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恐怕勝算也很小。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汽車堪比制造業上的明珠,生產一輛車需要 10000 多個零件。汽車產線邊上只有以小時計的零件庫存,車企隨用隨向零部件廠商下單。
恒大汽車也采用了國內外200家頂級供應商,比如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博世IPB智能集成制動系統、愛達克整車開發、百度高精地圖等等。但造車并不是簡單的組裝,恒大或許低估了造車的難度。
2019年,許家印高喊出“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口號,恒大通過一系列國際并購和合作,完成了從整車研發制造、動力總成、動力電池、智慧充電到汽車銷售的全產業鏈布局。
當初,許家印急切造車,并定下宏大目標:十年,集團將從房地產轉向新能源,2025年年產銷超100萬輛,2035年年產銷超500萬輛。
2020年8月,恒馳汽車一口氣發布6款車型,隨后拓展至9款,覆蓋中型轎車(兩款)、中大型轎跑車、中大型轎車、緊湊型SUV、緊湊型轎跑SUV、中型SUV、中大型SUV、七座MPV等多個細分領域。恒大的造車建廠,不是用一款車探路,而是心急火燎地全面上,這樣,多點鋪開,又沒有造車經驗和技術積累,投入資金太多,必然走向潰敗。
為什么造車的門檻特別高?為什么“造車新勢力”每年都要投入大幾十億上百億搞研發?原因就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所謂買“核心技術”,本身就違背了正常的商業規律。即便退一步,某些先進技術能夠買來,可問題是,由于缺乏自主研發人才,這些技術過一兩年還能夠持續保持領先嗎?
如今,恒馳汽車再度陷入裁員傳言,也對部分消費者的購買心態產生了一定影響。對于消費者來說,買車最關心的是需求,自己平常買車用途是什么,需要多少續航里程,最看重哪些功能,但是還有一點往往被車主忽略,即車企的售后長期服務能力。“很多品牌陸陸續續就不生產了,后續應該找誰保障 ?”
從2019年8月發布新能源汽車品牌——恒馳,至2022年9月,恒大汽車旗下首款量產車型——恒馳5才實現量產。
今年10月29日,恒馳汽車的首款車型恒馳5終于開啟交付,按照計劃,截至明年一季度要完成1萬輛的交付目標。
按照今年7月20日恒大在恒馳節透露的情況——截至當天19時,恒馳5預售訂單為37296輛——到明年一季度完成1萬輛的交付目標應該不成問題,最大的懸念在于產能能否跟上訂單量的腳步。
然而,交付一個多月,恒馳5目前的官方交付數字還停留在100輛,聲音出現更多的是恒馳5車主對車子質量問題的各種吐槽和曝光:
車機屏幕文字重疊,自適應巡航ACC、彎道速度CSA等輔助駕駛功能不能使用,座椅通風打不開,剎車伴有異響,續航里程注水……恒馳5不僅未能打響頭炮,反而因為質量缺陷讓恒馳汽車陷入負面輿論,前途堪憂。
即便如期量產并批量穩定生產,以恒大目前的口碑,恒馳汽車也很難讓消費者接受和認可。畢竟汽車是個大宗商品,價格不低,用戶購買時候會思考、對比再三。
熟悉中國足球的朋友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這句話也同樣適用風雨飄搖的恒大汽車。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