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兇險,整形需謹慎
作者/ 龔進輝
眾所周知,現在是看臉的時代,助推顏值經濟盛行,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越來越推崇整形,使醫美行業呈現快速增速態勢,互聯網醫美成為最熱的風口之一。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9年醫療美容診療人次突破1000萬,同比增長34.29%,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則披露,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
在消費人群年齡層中,90后一馬當先,占比高達47%,遠超00后的15%。盡管后者并非主力消費人群,但極快的增長速度顯示出00后醫美消費觀念正在快速形成。其中,學生黨成為醫美市場的重要客源,每年暑期都會興起整形熱,學生黨帶來的收入約占全年總收入的40%到50%。
顏值經濟愈發火爆的另一面,是頻發的整形事故。近年來,整形手術發生意外的新聞不絕于耳,致殘致死者不在少數,讓人觸目驚心。比如,去年10月,香港富商的孫女羅貝兒在韓國整形時意外身亡,而亂象屢禁不止,不禁為醫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在合法醫美機構中,有15%的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現象,屬于違規行為;而行業黑產依然猖獗,非法開展生活美容類的店鋪和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的機構多達8萬余家。
顯然,遍地黑機構為醫美生態埋下巨大隱患,成為醫美事故的高發地,平均每年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大約10萬人,對于人體和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而絕大多數投訴報案無門,維權異常艱難,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身心備受煎熬。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平均一年有2萬起由于醫美導致毀容的投訴記錄。
《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曾指出“四黑現象”,除了黑場所之外,黑醫生、黑培訓、黑藥品器械也不容忽視,成為醫美行業發展的最大阻礙。非法從業者比比皆是,甚至美容師、美發師、美甲師、紋繡師都能搖身一變成為醫學“泰斗”,打著專家名義招搖撞騙。為了逃脫法律的制裁,他們經常以藝名混跡行業,到一個地方便更換聯系方式。
同時,泛濫不止的黑培訓、黑藥品器械更是成為無良商家的牟利工具,沒有任何資質審核和衛生監管機制,就堂而皇之地走進消費者眼簾。這些黑藥品器械大多沒有中文標識,沒有進口批準文號和產品檢驗合格證明,有的甚至連標簽都沒有。消費者使用后,短期內可能不會察覺,但隨著時間推移,危害逐漸顯現。
在我看來,醫美亂象長期存在,一方面與監管缺失有關,目前還沒有特定的法規作為抓手來大力整頓市場,另一方面則與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局面不無關系。
為了招攬顧客,部分醫美機構采取虛假宣傳、低價競爭等手段。比如,一些沒有醫療資質的美容院和私人診所并不具備醫美手術資格,卻做著醫療美容的營生,更以國際專家、進口藥品等為噱頭招攬顧客,全然不顧消費者安危。別看它們吃相難看,但這招還挺管用,劣幣逐漸占據市場。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正規經營的醫美機構竟然干不過夸大虛假宣傳的黑產,倒逼前者也走上欺騙消費者、夸大宣傳之路,否則難以與撈偏門的劣幣相抗衡。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隨著正規軍“黑化”,在這種大環境下很難產生真正的頭部企業。
鑒于黑醫美已對消費者造成巨大傷害,消費者該如何維權,才能盡可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有律師建議,消費者決定整形后,應與整形機構簽訂專門的服務合同,重點關注其中涉及各自權利義務、醫療美容項目范圍及其效果、術后風險、質量保證、違約責任等條款,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求對方進行釋明。
同時,消費者還應與主治醫生保持良好有效溝通,了解整個服務的操作流程、術后注意事項等。另外,整形過程中要主動向醫療機構索取并完整保留病例、診療記錄、發票、手術流程單等相關的票證,以便日后維權有據。只有承諾一一落實在紙面上,法律才會幫助消費者兌現。
一旦消費者認為自身權益受損,應第一時間去醫療美容機構復印和封存相關病歷材料,以及發票、繳費清單、術前術后的相關片子等所有與醫療美容相關的材料。如果雙方之間沒有有效的合同和仲裁條款,在準備好充足證據后,消費者可選擇調解和訴訟兩種方式解決糾紛。
種種跡象表明,醫美兇險,整形需謹慎。求美者必須具備足夠的安全意識,了解完善的醫美常識,知道去什么地方打針是安全的,什么樣的醫生才能稱之為合格的整形醫生,一家正規的醫美機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從而樹立正確的就醫觀,才能避免更多悲劇發生。
當然,只有從根源上杜絕非法醫美,規范醫美行業,才能讓愛美人群正確求醫、理性擇醫,也能還行業一方凈土,讓大眾重拾對醫美的信心。正是因為注定任重道遠,反而更需要監管部門、醫美從業者、消費者和媒體四方配合聯動,齊發力肅清黑醫美。
話說,醫美本沒有過錯,愛美也是每個女性的權利,希望所有求美女性都能珍愛自己、遠離黑醫美。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