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真是迷之自信,狐友恐成為不了搜狐的奇兵
作者:龔進輝
從ChinaRen到搜狐微博再到狐友,搜狐三戰社交領域,可謂“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6月9日,搜狐正式推出自家社交產品狐友,其最早出現于搜狐新聞客戶端“我的”版塊,與搜狐號內容同步,從去年開始獨立開發并進行試運營。彼時,搜狐掌門人張朝陽透露,以前一直做嘗試,現在覺得這個產品已經準備好了,是比較謹慎、認真、仔細打磨出的產品。
不過,狐友匆匆上線3天便被搜狐主動下架,理由是因需要改進功能,將在各大應用商店下架一周。而如今早就過了約定的一周,狐友仍未恢復上線。對此,昨天張朝陽表示,狐友現在還在下架狀態,還在做一些改動,敬請期待吧!
話說,狐友在正式上線之前已試運營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到底是什么功能需要這么長時間改進?明眼人都看得出,張朝陽所謂的狐友已準備好不過是虛張聲勢,其壓根就沒準備好,拿個半成品來秀肌肉。或許是看到上線初期市場反響與預期存在落差,亦或是自身底氣不足,經不起外界質疑、唱衰,才會下架升級產品。
對于狐友上線之初人氣不高、至今遲遲不上線的窘境,張朝陽似乎并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狐友是搜狐的奇兵,更是搜狐的未來。不難看出,張朝陽對狐友充滿信心,并寄予厚望,只不過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而已,真是迷之自信!
張朝陽為狐友操碎了心
一直以來,社交賽道給人的印象是突圍難度極大,因為騰訊、陌陌分別把持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兩大市場,微博則與微信形成錯位競爭,其他玩家很難切開一個大口子。進入2019年,社交賽道格外熱鬧,在狐友之前,多閃、聊天寶、馬桶MT、飛聊相繼上線,但基本上是出道即巔峰,難以撼動騰訊社交霸主地位,頂多是隔靴搔癢。
明知社交是門非常難做的生意,但搜狐還是毅然而然殺了進來。簡單介紹下狐友,其定位于熟人社交,主要面向90、95后年輕人,產品首屏上有“動態”“互關”“我”三個模塊。“動態”是簡化版的微博信息流,點開可以看到所有關注好友發布的各類動態信息;“互關”即類似于通訊錄好友,狐友群聊入口也在其中;“我”則是基本的個人功能設置菜單。
張朝陽坦言,“我們也知道陷阱非常多,很不容易做,很多公司都倒下去了。”為了讓狐友盡早步入發展正軌,他簡直操碎了心。
一方面,張朝陽親自掛帥,為了推廣狐友,一天更新40多條動態,成為狐友上最活躍的用戶之一;另一方面,搜狐發通知讓所有員工下載狐友,之后還會對員工活躍度、發文數量等進行考核。
幸虧搜狐沒瘋狂到讓員工廣拉親戚朋友下載狐友,否則真夠拼的,相當于6年前阿里力推來往一幕的重演。即便如此,某種程度來看,來往的結局似乎預告了未來狐友的下場。后者出師不利讓人大跌眼鏡,更諷刺的是,下架后知名度反而比上線之初還要高,打破社交產品曇花一現的魔咒希望渺茫。
為什么說狐友注定做不大
除了斬不斷的社交情節,張朝陽力推狐友還有現實的商業考量。“搜狐其它的平臺無論是網絡廣告、收費、游戲各方面商業模式都很清晰了,現在需要能夠有黏性的平臺,把用戶積聚到這里,而狐友是從數學上最優的門類。”換言之,搜狐上線狐友著眼于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背景,希望能充分挖掘社交紅利,在留住用戶的同時拓展更多商業空間。
不過,張朝陽的如意算盤未必能打響,盡管他曾自嘲“微博、微信左右扇了我兩個耳光”,但只要體驗了狐友,你會發現張朝陽對社交的理解并沒有太大進步,因為狐友存在諸多不成熟之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產品四不像。從產品形態來看,狐友本質上是個擁有微信溝通功能的簡化版微博或輕微博,或許張朝陽認為,圍繞話題和興趣的微博類產品才是社交的突破口。他曾表示,除了見面掃過二維碼的熟人之外,還可以通過對方的內容發布、互動、私信逐漸了解,讓陌生人變熟人,并強調這一市場需求真實存在。
我的理解是,如果說微博是社交媒體的話,即媒體是核心,社交是附屬品,那狐友就是媒體社交,媒體是介質,社交才是內核。不過,用戶在狐友上發布各種形式的內容,通過互動、私信,能否轉化為熟人關系,而不是局限于世俗的約炮,我個人持悲觀態度。
退一步講,即便陌生人成功轉化為朋友,那狐友憑什么保證用戶會繼續留在平臺上?可能到頭來給微信打工,用戶互加微信好友后便流失。在談及與微信的區別時,張朝陽表示,“在微信熟人你認識不了新的人,狐友上面可以不斷認識新的人,而且認識新的人沒有給你壓力,你可以跟他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不然,透過微信群同樣能認識新朋友,而狐友未必能讓用戶持續認識新朋友。
二、賣點不討喜。狐友主打“用戶平等”“隱私”,張朝陽曾透露,在狐友沒有錯亂的時間線,不靠算法推薦,不做“加V”認證,只依賴靠個人活躍度決定內容曝光度,保證用戶信息流的高效。不過,這兩大所謂賣點不過是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
先說用戶平等,或許張朝陽認為,“加V”認證人為地把用戶分為三六九等,才決定取消,但沒有大V的狐友就真的做到用戶平等嗎?并沒有,最起碼他擁有被新用戶自動關注的特權,其他人則沒有。同時,狐友強調用戶平等,但用戶并沒有真切感受到平等,而且似乎并不在意。而缺乏大V的加持,狐友不得不面臨關注度和流量上不去的尷尬。
再說隱私,狐友把用戶關系基于“陌生人”“粉絲”“互關”進行三個維度的分類,進而支持用戶對個人動態、相冊、粉絲/關注列表等用戶資料進行隱私設置。其實,狐友只是在功能上對陌生人、半熟人、熟人進行區分,實際上與微信標簽、好友分組等功能并無本質不同。
這種簡單的功能設置顯然無法構成狐友核心競爭力之一,張朝陽高估了隱私對用戶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復強調“互關”的重要性,主張通過與朋友的互動行為來發現更多用戶,其本人也在狐友上發狀態鼓勵用戶搭訕互動。由此可見,張朝陽把用戶互關視為建立朋友關系,這是用戶關系的一大突破,而狐友強調的熟人社交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熟人社交,也不是徹底的陌生人社交,而是基于內容互動從陌生人轉變為熟人的過程。
三、社交效率低下。狐友存在一個天然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張朝陽鼓勵用戶搭訕互動,互動是基于各種形式的內容,另一方面狐友搜索功能只能搜索用戶,卻搜不到內容。如果用戶不能正常搜索自己關注的話題和關鍵詞,又該如何去發掘那些同道中人?
在我看來,此舉將直接導致用戶通過主動搭訕結交朋友的效率低下,不僅違背社交高效交流的初衷,也比不上同類競品微博。對于觀望中的微博用戶而言,狐友并未提供足夠的誘惑讓他們將關系遷移過去,更別提那些微博大V,沒理由放棄擁有成熟運營經驗的陣地,去一個全新未知的平臺重新開啟圈粉之路。
考慮到狐友上線不久,用戶和內容都比較匱乏,加上如此低的社交效率,用戶想要找到興趣想投的朋友更是難上加難,久而久之不可避免流失,重回微信、微博的懷抱。屆時,張朝陽期待的未來狐友更大范圍引爆年輕人社交的愿望將落空,狐友不在90、95后年輕人的社交選項之中。
結語
張朝陽曾坦言,過去自己以營銷見長,現在對產品和技術比較重視,應該是個不錯的產品經理。不過,從狐友產品形態和邏輯來看,他的產品經理人設塑造得并不成功。我認為,狐友在大的產品架構上毫無新意,其所謂的創新只局限于一些細節。比如,“言之有物”功能可以幫助用戶在發表圖片時根據系統識別的圖片內容進行自動推薦配文,但然并卵,無法影響大局。
恕我直言,存在諸多不成熟之處,甚至有些稚嫩的狐友,成為不了搜狐的奇兵,更支撐不了其未來,還不如搜狐現有的門戶、搜索、視頻、游戲四大板塊有前景。值得注意的是,搜狐前高管、酷6創始人李善友曾說過一句扎心的話,“凡是張朝陽直接管的部門很少有成功的”。如今,狐友正是由張朝陽掛帥,正如他每天雷打不動為千帆直播搖旗吶喊仍不見效,他主抓的狐友也可能會敗得一塌糊涂。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