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霧霾時代,HAPPYAIR引領空凈競爭下半場
來源: 編輯:vbeiyou 時間:2018-03-12 09:35人閱讀
2017年的冬季雪不太多,但空氣凈化行業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北方空氣的改善,霧霾治理成效凸顯,消費者購買空氣凈化器的熱情不再。
一度被戲謔為“靠天吃飯”的空凈市場似乎碰到了天花板,這個自誕生以來就爆發式增長的行業在2018年將何去何從?不斷新增的入局者是在風口關閉的最后一霎分得殘羹冷炙,還是擁有亂世突圍的機會?˙
或許要看“天”意。
霧霾少了=空氣質量好?
2015年,視頻《蒼穹之下》在全網走紅,霧霾對于人的危害一時傳遍天下,空凈市場也以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閃速完成用戶教育,并快速進入市場爆發期。根據奧威云網數據顯示,僅2016年半年凈化器銷售數量就超過了2015年。
但高速增長的市場下也潛藏隱患:一旦霧霾減少,那么其最強的地方就將變成最弱的地方。
“危機”來的如此之快——2017年空氣改善的確成果凸顯。以北京為例,2017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58μg/m3,完成了2013年政府定下的目標。其余地區,為了實現當初的目標也可謂不遺余力,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快速推進,建筑、高能耗產業限量開工生產,極端天氣車輛限行等舉措不勝枚舉,朋友圈此起彼伏的曬“藍天”更是在驗證霧霾似乎真的變少了。
“靠天吃飯”的空凈行業似乎缺少了“用武之地”。事實上,需要先厘清的是,霧霾減少是否真的等于空氣質量變好了?
在我國,治理霧霾最大的難點在于“煤炭”,但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短期內恐無法下調煤炭的比重。中科院院士、國家氣象局前局長秦大河分析,國家費了很大勁才將煤炭在能源消耗的占比從70%降到現在的66%,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煤的問題短時間解決不了,霧霾也難以治好。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