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相機上眾籌 科技+時尚勝算幾何?
來源: 編輯:vbeiyou 時間:2015-12-03 08:09人閱讀
2012年美國谷歌公司發布“谷歌眼鏡”,2014年蘋果公司發布“AppleWatch”,2015年Facebook收購Oculus……一時間, 智能硬件變得炙手可熱,盡管手機仍是黑馬輩出的紅海,但顯然大家都默認了,互聯網下一個風口已經在這些“小眾”又生命力極強的硬件中。每年的流行像走馬燈一樣,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機器人、無人機、運動相機、耳機……甚至連目前僅僅運用在有限的游戲領域的VR也成為熱點。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硬件裝機量達到60億臺,預計2017年將超過140億臺,截止至2015年3月共有96家中國智能硬件企業獲得融資,總融資超過7億美元涉及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智能家居等。雖然智能產品自帶“入口”光環,但在初期必然面臨著許多被”取關“的尷尬,比如智能手環其實有大量的無效數據、無人機常常面臨墜機、很多智能硬件很多只是多一塊顯示屏……雖然每年有大量的智能硬件面市,但真正促達用戶需求,又能在技術中解決用戶體驗的高頻硬件少之又少。而這些硬件中,運動相機算是其中一個。
盯上生活記錄 可穿戴相機劍指大眾市場
隨著國內運動愛好者的增多以及運動種類的不斷豐富,記錄運動中的精彩瞬間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分享潮流。幫助用戶便捷記錄的運動相機應時而生,滋生了眾多品牌。加上Gopro的成功上市,也為國內品牌做了足夠的輿論環境鋪墊。但Gopro在中國的處境并沒有在國外那么樂觀,畢竟專業運動人群在國內比例實在微不足道,靠專業產品帶動大眾化消費的模式也不符合國情。因此,從大眾化需求出發的“輕“相機,更像是可穿戴類產品的相機,反而更容易受到追捧。
周末短途的家庭游玩,平時與孩子的互動,日常朋友之間的相聚,下班后與寵物的美好時光……都可以通過簡便易操作的可穿戴相機記錄下來,并通過硬件的云服務支持進行同步上傳、即時分享。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可穿戴相機都支持跟手機的直連,但是如果需要對內容進行簡單的剪輯和分享的話,同時支持軟硬件連接的產品就不多了。Foream(風云客)旗下的產品算是國內比較成熟的、能把硬件和軟件打通的平臺,他們擁有一套完善的云服務(云同步、云編輯、云分享、云增值等),直接連接自家的運動相機,讓用戶的拍攝體驗能夠更加完整。
但由于可穿戴相機目前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提高產品認知度,拓展功能的研發,成了國內普及的核心要素。Foream風云客創始人黎誠勤曾表示,這個行業要發展,單純地研發一款相機肯定還不夠,還要打造一套系統:圍繞用戶需求完善產品線,并打造一套軟硬件連接的系統,最大化優化用戶體驗,才是當務之急。
科技傍上時尚提升逼格更注重對接生活
即便是這樣,這類硬件對很多人來講,也是非常陌生的,特別是女性。加上硬件廠商們非常慣用的營銷方式,也更加傾向于男性用戶。但打開大眾化市場,其實還是需要一群成天叨念著”買買買“的女人們。
于是,更多廠商將目光移向了時尚,商品色彩和外觀上有更多的選擇,只是產品摒棄樸素同質化的簡單一步。把時尚界的頂級審美加入到科技產品中,讓產品既具備完善的功能性,又能“看臉”,才是重中之重。蘋果聯合愛馬仕發布“Apple Watch”,通過精美的手工制作打造時尚智能手表;華為在德國發布智能手表,設計40多款不同風格的表面,走起高端時尚路線。在它們之前,谷歌和時尚眼鏡電商Warby Parker合作設計了谷歌眼鏡的框架。
這種電子產品時尚化的手段,把日常的生活用品、家居用品,改變成融合科技、時尚元素的新設備,將冷冰冰的高科技產品進行“軟化”更接地氣。尤其是當下女性用戶崛起,對產品有著更強的審美需求,時尚化的設計更能吸引這類用戶的關注。比如,Foream風云客特地從紐約請來了國際知名珠寶設計師Evert deGraeve主持設計頭戴式攝像機X1(星影)的特別版,將科技特性與T臺時尚相結合,倡導女性用戶時尚追求的理念,在業內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頻繁亮相眾籌便捷拍攝產品引人矚目
光是時尚也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硬件廠商們對用戶感興趣的新事物趨之若鶩,不管是大品牌廠商,還是小品牌晉級者,都紛紛跑上眾籌的大船上,借助電商的營銷流量,為自己的產品搖旗。此前,5月20日中興咔咔相機完成眾籌,得到1580人資助的75880元,超額完成項目需求資金;斑驢JourCam上線淘寶眾籌短短10天就獲得445人支持,籌集超過26萬元,超募520%。而近期國內知名相機廠商Foream風云客,也在京東眾籌上線了自己的新品——一款名為“compass”的生活記錄相機,其精致的造型、專業的配置受到各方人士的青睞。上線短短一天時間之內,就獲得超過67萬元的眾籌支持,已達到670%的完成率。
事實上,今年以來還有Bullstyle 、okaa、海康螢石、VIDIT等品牌都曾登上眾籌,成功完成資金募集。智能相機的連接能力,能高效實現互聯網服務的加載,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構,具備了大數據等附加價值,前景廣闊。不少國內品牌錨定這一特性,紛紛結合品牌特色,研發相關產品,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形式的相機進入大眾視野。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
標簽:
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