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號發射整整25年!航天飛機、載人飛船爭論了3年多
今天,2024年11月20日,是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25周年的紀念日!
如今我們已經對中國航天的發射成功感到“麻木”,但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真的是太難了。
整整25年前,1999年11月20日,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太空遨游21個小時之后,神舟一號滿載著一系列科學試驗數據,穩穩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集體送來了祝福。
蔡旭哲:
25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神箭首秀,震撼寰宇,神舟首飛,光耀神州!中國載人航天邁出了從藍圖繪夢到奮斗圓夢的第一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宋令東:
25年來,一代代航天人自信自強艱苦奮斗,全國一盤棋,萬人一桿槍,一次次刷新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高度,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任務,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在浩瀚宇宙,書寫了用航天夢托舉中國夢的壯麗篇章。
王浩澤: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太空探索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是一場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的遠征,作為新時代的航天人,我們一定要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國責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續攀登,跑好我們這代人的歷史接力棒!
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這樣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里,我們向所有為我國航天事業奉獻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的功臣們致敬!盛世如您所愿,未來請您放心!
其實,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就面臨著一個重要爭論:中國的太空運載工具,應該選擇何種技術路線?是航天飛機,還是載人飛船?
就像《流浪地球》原著里“飛船派”、“地球派”的爭論一樣,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飛機派”認為:航天飛機技術含量高,可以重復使用,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載人航天的起點應該高一些。
“飛船派”認為:飛船是探索太空最簡單、最省錢、研制周期最短的工具,而且中國返回式衛星回收技術已完全掌握,搞飛船,成功率更高。
對于載人航天這樣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科技工程來說,技術路線如果選錯了,后果將不堪設想,失去的也不僅僅是金錢和時間。
當時,爭論持續了3年多,雙方各執己見,誰也無法說服誰。
最終中央拍板:基于中國國情、經費投入、研制周期、安全風險等諸多因素,中國選擇走載人飛船的路線。
那么,中國的載人飛船應該是什么樣子?
中國航天專家們認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必須在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高起點、高效益、高質量、低成本,走跨越式發展之路。
事實上,這正是中國飛船的獨創之處:“神舟飛船”在執行完載人飛行任務后,還可以留有軌道艙,繼續在軌工作,發揮余熱。
這就是“高效益、低成本”,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而這種把每一部分都利用到最大限度的風格,也在之后的中國載人航天項目中被延續下來。
經過6年的詳細論證,1992年9月21日,國家正式批準了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
同時,中國載人航天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空間站。
其中,“神舟一號”爭取在1999年完成發射。
1999年10月9日,神舟一號試驗飛船開始進入首次無人飛行試驗任務實施階段,各系統按既定流程開展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任務實施過程中,還遇到了多種各類問題,特別行將發射之際,飛船液浮陀螺馬達電子箱綜合控制板突然發生故障。
發射場區指揮部力排眾議,與技術人員、操作工人一起研究,成功地打開飛船返回艙大底,取出綜合控制板,重新進行軟件落焊,徹底解決該故障。
11月19日,火箭實施推進劑加注,當晚22時30分進入臨射8小時程序。
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臺陸續打開,露出了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的雄姿。
11月20日06時30分,一枚新研制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一號飛船騰空而起,奔向太空。
飛船按預定程序在軌運行14圈后,返回艙于11月21日凌晨03時41分順利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首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一號”無人飛行試驗,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的首次飛行試驗,技術新、產品新、人員新、設施設備新,是對工程各大系統從設計到研制建設的一次最實際、最全面的考核,能否按計劃在1999年實施發射,對整個工程計劃具有戰略性意義。
此次任務與第二次發射場合練緊密相連,歷時四個月時間,跨越了夏、秋、冬三個季節,中心的組織指揮以及各項技術勤務保障經受了嚴峻考驗。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