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可能是解決拖延癥最好的辦法:2+3+5
在點開這篇文章之前,你的思緒是否正被這些念頭纏繞
“臟衣服嘛,不急,攢幾天一起洗,省時又省力。”:
“報告?還早呢,截止日期一個月后才到,我半個月就能搞定,時間多的是。”
“任務雖未了,但勞逸結合才是正道,刷會兒手機,就當給大腦放松放松。”
“今天好累,跑步先放一放,明天再跑也不遲。”
……
盡管古訓常鳴:“今日事,今日畢。”但馬克·吐溫那略帶調侃的話語也時常在我們的耳邊回響:“別把事情拖到明天,你可以拖到后天嘛。”
“拖延”仿佛自帶一種魔力,無論我們如何掙扎反抗,如何抵死不從,它總是會卷土重來,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離2024年結束不到60天了,或許有什么方法可以擺脫拖延癥嗎?
拖延
人類根深蒂固的天性
拖延,是一種明知會讓事情變糟卻仍然推遲的非理性行為——似乎只要不立刻面對問題,一切就還能緩一緩。即使我們對“拖延”的后果心知肚明,仍然難逃其手。
仔細觀察會發現,立flag最多的人,往往最拖延:他們熱衷于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卻在執行時屢屢受挫,無法將美好的愿景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但先別著急自我否定或泄氣沮喪,因為這不是你一個人才有的問題,而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天性!大腦科學和動物實驗的結論都表明,拖延是刻在人類基因里的,將近一半缺乏自律的人是受基因影響而更容易拖延。
確切地說,“拖延”源自前額葉皮層和邊緣系統兩套大腦系統的對決。邊緣系統注重眼前利益,對即時的快樂和滿足反應強烈,比如逃避困難任務帶來的短暫輕松感;而前額葉皮層則負責處理長期規劃、后果評估和沖動抑制,促使我們關注長遠目標,即使這意味著要放棄眼前的舒適或樂趣。如果前額葉皮層的功能不夠強大,或者我們對長遠目標的重視不足,就更容易被邊緣系統的即時沖動所驅使,選擇拖延。
這也是為什么,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往往較弱,因為他們的前額葉皮層仍在發展中,還不足以與強大的邊緣系統抗衡,容易被當下的新鮮事轉移了注意力,導致本該著手執行的任務一拖再拖。因此,年紀越大理論上越不容易拖延。
然而,即便月齡超過360個月的大齡寶寶也常常被拖延困擾。這并非因為前額葉皮層不夠強大,而是現代環境的誘惑實在太多,讓邊緣系統頻頻“上頭”,不斷疊加一層層“buff”。
面對琳瑯滿目的即時滿足——無論是刷短視頻、玩游戲,還是即時社交和購物——我們的邊緣系統不斷被激活,短期獎勵的吸引力大大壓過了長期目標的理性追求。
前額葉皮層的理性規劃能力雖然仍在,卻在強大而隨處可見的感官刺激面前屢屢敗北。由此可見,拖延既有先天的成分,也在后天的環境中逐步強化。不得不感嘆,會拖延的是常人,不拖延的是超人。
DDL確實是第一生產力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ofCalgary)的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PiersSteel)對800多項關于拖延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最終找出了4個最可能導致拖延的原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回報太過遙遠。
我們可能會因為任務難度太高沒有信心完成而遲遲不敢開始;也可能因為任務太簡單感覺索然無味缺乏激情,而沒有動力投入;甚至可能是因為害怕成功后帶來的更大責任和期望,潛意識中自我設限。
然而,在截止時間(DDL)面前,所有的借口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再沒信心的考試,也會臨時抱佛腳;再沒意思的任務,也會加班埋頭干。
紛研究證明,一個和拖延有強關聯的影響因素,就是任務完成(或回報)與現在相距的時間間隔。無論是科學分析還是經驗總結,都一再驗證了這個共識——拖延雖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管理問題,但DDL無疑是克服拖延的最強利器:越到deadline時刻,越文思如泉涌;能拖的時間越少,執行的動力越強。是時間而不是理性影響了人們的選擇偏好,那么,想要打敗拖延,或許我們也需要借助時間的“魔法”,推動我們前行。
“2+3+5”
輕松搞定拖延
被譽為美國“時間管理之父”的阿蘭·拉金(AlanLakein)提出了利用零碎時間的“瑞士奶酪法”,該方法強調將大任務切分為多個小塊,就像瑞士奶酪中的孔洞一樣。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零散的時間段見縫插針,我們可以逐步完成這些小任務,而不必等待大塊的時間來集中精力。具體方法可以總結為“2+3+5”的公式——
2分鐘——分解任務
“瑞士奶酪法”的第一步,就是將任務分解成足夠小。即使某項任務需要10個小時來完成,也并不意味你要等到能抽出一整塊10個小時的時間才能開始。實際上,很多步驟在15分鐘、10分鐘甚至5分鐘內就能完成。
例如,今天花10分鐘列清單,明天用10分鐘整理資料,后天用10分鐘草擬大綱。這樣的分割不僅讓任務變得易于著手,也讓我們在執行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原本龐大的任務將被逐步推進,最終實現目標。
設定的時間限制越短,我們就越容易起步,也更容易堅持下去。對于“拖延釘子戶”來說,可能即便5分鐘看起來都像是難以逾越的障礙,那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門檻——1分鐘或許太過短暫,但2分鐘,這個不長不短的時間段,卻足以讓我們完成許多小事,比如整理桌面、回復一封簡短的郵件,或是進行一次簡短的冥想放松。
同樣地,在家里看電視劇的時候,利用2分鐘的廣告時間起身把臟衣服塞洗衣機里,或者出門倒個垃圾,在不經意間推動個人向更加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轉變。
3秒鐘——動力破冰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著手一項工作最棘手的部分就在于“開始”,因為開始往往伴隨著對未知的恐懼、對任務難度的預估不足,以及種種可能阻礙我們邁出第一步的心理障礙。
打破拖延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破冰。一個極短的或微小的目標有助于沖破動機的表面張力,但是,對于“拖延釘子戶”而言,這或許還不夠,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執行點”來作為行動的催化劑。
這個“執行點”就像是一聲槍響,它標志著比賽的開始,也激發了運動員的潛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可以為自己設置這樣的“槍響”——一個明確的、具有儀式感的開始信號。比如,在“開始”前,來一個3秒倒計時:“3、2、1,開始!”這個簡短而清晰的儀式感能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增強緊迫感,從而降低心理障礙。
5分鐘——戰略延長
當我們已經通過2分鐘的“任務分解”和3秒鐘的“動力破冰”成功邁出第一步后,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如何持續并有效地推進任務。這時候,5分鐘的“戰略延長”就顯得尤為重要。起初,你可能只是設定了一個2分鐘或5分鐘的微小目標,但一旦開始行動,往往會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這時候,不要急于停止,而是可以嘗試給自己再增加一點時間,比如再延長5分鐘。這額外的5分鐘,雖然看似不長,但卻能讓我們在已經啟動的動力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任務,完成更多的工作。
比如,在寫作時,原本可能只打算花5分鐘構思大綱,但一旦思路打開,就可以再給自己5分鐘來細化某個章節的內容;在學習時,原本計劃用5分鐘復習一個知識點,但發現掌握得還不夠牢固,就可以再延長5分鐘來鞏固記憶。
為什么是延長“5分鐘”,而不是一鼓作氣延長“30分鐘”或“1個小時”呢?因為“5分鐘”的時間長度既不會讓我們感到過大的壓力,也不會因為時間過長而導致效率下降。當我們知道自己只需要再堅持5分鐘時,心理負擔顯著降低,這使得我們更容易保持專注。
通過2+3+5的組合策略,我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打破拖延,逐步實現目標。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工作和學習,還能幫助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動力。
拖延,是試圖在有限的時間中尋找自由,突破時間的束縛。因此,對抗拖延的關鍵,是學會在自由的時間里見縫插針。這是一種高效利用時間和靈活應對任務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尋找和利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碎片。
對抗拖延,不僅關乎如何開始,更在于如何在碎片化的時間中靈活而高效地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時間的主動權,使時間成為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