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明干了很多家務 為啥還總被對象說“啥也沒干”?
不知道你是否和伴侶討論過“彼此各承擔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務”這個話題,這其實是個很“危險”的話題,因為往往容易引起紛爭,比如,雙方都認為自己做了 60%,甚至更高。
不過其實這是一個社會普遍現象。在一段合作關系中(夫妻、朋友、事業伙伴),參與各方自評的“貢獻占比”加起來的總和,幾乎都會超過 100%,而且參與方越多,超得就越多。這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夸大貢獻”(over-claiming credit)。
“夸大貢獻”現象為什么會存在?
第一,可能是因為“自我中心傾向”。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中心”倒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而是說我們會更加關注自己的一切。因為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會將注意力優先分配給與自己相關的信息。
這就導致我們在總結和回憶貢獻的時候,對于關乎自己的事情能夠完整地描繪和復述,也能夠將自己的付出條分縷析、細節詳盡地整理出來,而對于別人的貢獻,我們卻容易一筆帶過,甚至會忽視。
比如,一個父親可能在總結自己做的家務時,會認為他買菜、洗菜、切菜、炒菜;給孩子喂飯、洗澡、接送、讀繪本、陪玩……而他的伴侶做的家務是:衛生清潔。
而對應的,母親總結她做的家務是:掃地、擦桌、物品歸位、日用品采購、換床單被套、家裝布置……而她的伴侶做的家務是:帶孩子、做飯。
第二,可能是因為“自我服務的偏差(self-serving bias)”的影響。出于保護自尊、追求自我價值認同等原因,我們往往會對一件事情的成功進行更多地“自利歸因”(我的努力、我的角色非常重要),甚至他人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我”的付出基礎之上。
這種自利歸因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提升自尊,從而緩解焦慮感和挫敗感,但也容易導致成員在團隊合作項目中高估和夸大自己的貢獻,低估和忽略他人的參與,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破裂。而現實中因為“功勞大小”爭論而導致朋友絕交、夫妻成仇、師徒反目的例子也數不勝數。
這也是很多“過來人”強調,夫妻、親人、好友之間千萬不要合伙做生意的原因。因為自我“夸大貢獻”的效應實在是太過普遍,合伙的結局往往都是從親密無間走向友盡。
如何應對“夸大貢獻”讓團隊關系更長久?
但是,在團隊合作中“夸大貢獻”這件事,真的無解嗎?實際上也并不是。做到以下幾點,容易讓團隊關系更長久。
一、在評估自己的貢獻之前,先評估對方的貢獻。將注意力從自身上分出去一些,到對方身上。以家務為例,可以互相梳理一下對方所做的家務細節,并且評估呈現出來的結果,感覺到對方的辛苦和不易。
二、組合中角色分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不容易分道揚鑣。形成這個“不可替代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能力、品行、雙方的信任度等等。很多成功的合作中,參與雙方往往具備互補的才能(比如一個管技術、一個管銷售;一個做內容,一個做營銷;一個忙賺錢,一個忙理財……)和值得相互信賴的品格(這個角色換別人可能也可以做,但我信你),缺一不可。
三、將任務劃分為“承包制”,并進行預期管理。還是以家務為例,夫妻雙方可以將生活中的家務劃分為一個個小型項目,然后根據各自的能力和興趣來領取任務,實施“項目承包制”。
一旦某人承包了某項任務,另一個人協助更好,但對方如果完全置身事外,也不會感到失望和生氣,因為在預期中這個項目是由一個人承包的,另一個人有另一個人承包的項目要管。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