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獲得首批16頭體細胞克隆豬:瀕臨滅絕物種得到群體性重現
快科技8月4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江西農業大學豬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全國重點實驗室利用冷凍保存的白色系五指山豬耳組織樣品,通過細胞解離復活技術,結合核移植克隆技術,獲得首批16頭體細胞克隆豬。這標志著遭受非洲豬瘟毀滅性影響的白色系五指山豬開始得到群體性重現。
五指山豬,這一珍稀的中國本土小型豬種,源自風景秀麗的海南省五指山地區,以其獨特的烏云蓋雪、純黑及白色三種毛色而聞名。然而,其命運卻歷經波折。
上世紀60年代,五指山豬種群數量曾高達10萬頭,但隨后數十年間急劇下降,至1989年已瀕臨滅絕邊緣。幸得海南省農業科學院于1998年建立資源保種場,種群數量方得以回升,至2005年達到1179頭的相對高峰。然而,非洲豬瘟的肆虐再次給這一脆弱種群帶來沉重打擊,尤其是白色系五指山豬,再次徘徊在滅絕的懸崖邊。
為挽救這一瀕危物種,海南省科技廳攜手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在海南設立了高端科研平臺——院士工作站,并聯合江西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及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等頂尖科研機構,依托江西農業大學的國家級實驗室,共同發起了一場針對豬種質資源保護、生豬育種、小型豬實驗動物化及異種器官移植等前沿領域的系統性研究戰役。
在此項目中,云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動物體細胞克隆領域的專家魏紅江教授指出,項目成功的關鍵在于從已冷凍保存超過五年的耳組織樣品中成功提取出高質量的活細胞。面對樣品冷凍條件有限及數量稀缺的雙重挑戰,研究團隊歷經無數次嘗試與優化,最終在黃路生院士團隊的鼎力支持下,攻克難關,實現了這一壯舉。
研究人員強調,豬作為與人類在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及基因組等多個層面高度相似的生物模型,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價值不可估量。特別是在人類發育機制、先天性疾病研究、病原體反應模型構建,以及異種器官移植供體、疫苗與藥物研發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因此,白色系五指山豬作為潛在的醫學模型及器官移植供體,其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不僅關乎物種多樣性保護,更對推動醫學科學進步具有深遠意義。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