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為啥要長得這么適合被吃?內臟都在頭上 腹部一大塊好肉
這里有一個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有趣事實!
十足目這個甲殼類中物種最為豐富一個類群,但其實它們基本只有兩種生物形態,而這兩種形態正好走向了甲殼類的兩個極端。
十足目超過9000個物種,所有這些物種要么像大蝦一樣,要么是像螃蟹一樣,“蝦化”的都是吃貨的最愛,而“蟹化”的在古時候烹飪手段和食具有限的情況下沒人喜歡吃。
像大蝦一樣的十足目動物是為彈射而生的,它們可以在瞬間爆發出極快的速度,讓捕食者吃不到自己。
以速度制勝,這種模式當然沒錯,這樣它們就不用太依賴環境中的掩體庇護,可以去探索在更廣闊的海洋。
但為了更快、更高、更強,它們最需要一塊肥厚且發達的肌肉,那些“蝦化”的十足目深知這一點。
所以它們的身體幾乎被這塊肌肉充斥,以至于其它大部分器官被擠壓到小小的空間內——頭部是置放這些器官的不錯選擇。
它們可能并沒有去思考,長這樣會變得很好吃吧!
另一方面,“蟹化”的十足目則走了另外一條路,它們不以速度為生,轉而到處尋找掩體。
為了更好的進入各種石頭縫隙中,隱蔽自己,它們有一個壓縮的扁平腹部,然后在上面覆蓋一個它們作為甲殼類的標識性外殼。
很明顯,這種生存模式不需要強大且集中的肌肉結構,所以它們的器官分散在身體真正需要的地方。
這能好吃嗎?
明顯沒法吃,以至于,在古代只有窮到沒東西吃的時候,才會去抓螃蟹勉強充饑。
雖然十足目中,“大蝦”的種類和“螃蟹”的種類數量差不多,但是似乎動物更愿意變成“螃蟹”,而不是“大蝦”,在歷史上,甲殼類一次次獨立蟹化,甚至都快到了所有甲殼類都要蟹化一遍的程度。
之所以動物更喜歡蟹化,可能是地球巖石環境造成的,因為地球到處都是巖石縫隙,這可以給動物提供庇護,而“螃蟹”就是為這種環境而生的。
不管怎么樣,感謝這些長久以來大蝦們的勇敢,敢于去探索廣闊的海洋,沒有像螃蟹一樣只會躲在巖石縫隙中,我們應該向它們脫帽致敬。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