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 古人如何防暑降溫:看完恍然大悟
四季猶如一場跌宕起伏的戀愛大戲,小編的芳心獨鐘于春之柔情與秋之清爽,畢竟這兩個季節(jié)的溫度剛剛好,讓人倍感舒適。
至于冬季,盡管寒風凜冽,但小編我自有妙計,裹上厚厚的衣物,就能變身成一只可愛的“北極熊”,抵御寒冷的侵襲。然而,提到夏季,這份喜愛就變得有些矜持,仿佛“愛你在心口難開”。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每當夏季來臨,絕大多數(shù)用戶就被迫化身 “烤肉模式”下的行走五花肉,一邊抱怨著高溫,一邊又忍不住變成“汗人”一枚,夏季的“熱”情似火著實讓人難以招架。
夏季除了高溫帶來的體感不適問題,高溫高濕的夏天很容易讓細菌大量繁殖,經常讓人感到苦惱的還有腹瀉問題,肚子不定時就唱起“咕咕曲”,這種滋味,怎一個愁字了得!
然而真正解放用戶的當屬空調的出現(xiàn),自從家中安了空調,不僅不覺得熱了,心情得到舒暢,連困擾我們良久的腹瀉問題也得到了緩解!
有了空調的夏天,我們可以坐在空調房里,吃著冰鎮(zhèn)的西瓜,沉浸式地觀看一部電影……這樣的日子,想想都是愜意的,讓我們一起感謝空調的發(fā)明者——威利斯·開利,實乃小編名至實歸的“義父”啊!
不過小編最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現(xiàn)代人有空調這個“夏日救星”,那對于古代人,他們又有著哪些消暑納涼的智慧呢?
古人的消暑納涼智慧——“食”“住”篇: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看了一眼自己手上咬了一口的冰棍。我們現(xiàn)在的夏天很容易就能獲得冰飲和棒冰,小編工位旁的制冰機從早到晚都在運作著,那古人要是想吃冰食、獲得冰塊,他們有辦法嗎?
當時可沒有制冰機的,古人的儲冰方法更加簡單粗暴:只要在冬天的時候鑿冰,把冰藏在溫度低的地方保存,等到需要的時候再取出來使用就行了。
所以說這冰,在古代可以說是奢侈品了,因為鑿冰和藏冰都是個大工程,只有貴族和富裕階層才能享受到。
像我們現(xiàn)代人一樣,古人也喜食冰食,不過他們的制作方法也極為簡單,冰食的制作主要有水冷和冰冷兩種方法。
曹丕在《與朝歌令吳質書》中描述的“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就是水冷法的寫照;《楚辭·招魂》記“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是“冰冷”食物的例子。
說白了,水冷法和冰冷法就是古人用冷水和冰塊給食物降溫,這些方法,其實我們現(xiàn)在仍在使用:小的時候爸媽買了西瓜,我就直接扔進水井里給它降降溫,現(xiàn)在才知道這原來叫水冷法;而現(xiàn)在點生鮮、蛋糕外賣時,袋子里放的那一大塊冰,其實就是冰冷法的一種體現(xiàn)。
古人的消暑納涼智慧——“衣”“行”篇:
前一陣子,小編去了一趟長沙,在湖南博物館里看到了高中歷史課本里的那件素紗單衣。
見到了實物,真的給小編震撼到了,不說這件衣服做工多么精美,就從它透光的程度來看,小編都不敢想象穿著這件衣服,會有多么涼快!高中的時候學過白居易的一首詩,其中寫到:“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于云”,可見古人夏日穿得很是清涼,長衫與褲子都是采用絲織的輕紗。
前一段時間,“爺選白背心”的火爆讓白背心一度成為大爺們的“寶藏單品”。其實,背心在古代就一直存在了,并且還是古人夏季日常休閑勞作的主要著裝,麻制的材質使得它與生俱來的輕薄、透氣、體感好……這種“夢中情衣”,難怪能完美符合大爺們的“毒辣”眼光,就連小編,現(xiàn)在也“愛”了呢!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古人消暑納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開潤”——去不熱的地方。綠樹成蔭的山中、水邊一般都是古人避暑的好去處。小編所能想象到的“古詩里的浪漫”,其實很多都是詩人“開潤”后“倔強的樂觀”。
小編一向羨慕的飲酒賦詩、流觴曲水生活,其實很多是基于詩人在水邊避暑納涼的需要。還有經小編查過資料,終于破解了困惑小編很久的“謎團”——為什么古人一到夏季,就喜歡去寺廟呢?
原來過去的寺廟常建在海拔較高、植被茂密的山上,寺廟一度成為避暑勝地,很多古人前往寺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避暑納涼!
要說“開潤”避暑納涼的“扛把子”還當屬清朝的皇帝,一到夏天,皇帝們就速速“逃離”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小編也去過避暑山莊,皇帝也去過,是不是……
結語:
如果說空調是現(xiàn)代人的“救世主”,那么古人則是依靠他們的智慧“獨立更生”,無論是衣食住行哪一方面,他們在消暑納涼上都是睿智的。試想一下,我們回到古代,穿著清涼的薄紗,在樹蔭下的小溪旁,飲酒賦詩,再服用一些冰食,疲憊時回到“涼殿”小憩一下……如果夏日是這樣的,小編就要“大膽示愛”了!
本站所有文章、數(shù)據(jù)、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一切版權均歸源網(wǎng)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