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群蟬集體撒尿如下雨:雖是甜的、但不建議品嘗
7月2日,廈門大學的一棵樹火了,艷陽光照,但樹下濕噠噠,還總落下“水滴”,就像下雨一樣。
下的雨還不是毛毛雨級別的,而是大雨,路人經過這里需要打傘,否則就會被淋濕。
這一幕罕見的現象,被網友記錄下來,并發布在社交平臺上。
很快就引起網友圍觀,大家都對“樹無緣無故落水滴”感到詫異,還有網友給樹起了個外號叫“哭泣樹”。
隨后,林業專家就出來辟謠了,解釋道:落下的水滴不是雨水,而是蟬的尿。
不解釋還好,網友頂多覺得這事怪異,專家一解釋,網絡上瞬間就炸鍋了,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頭頂上“尿如雨下”,心理上真的難以接受,太膈應人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波網友聽完解釋反而更疑惑了:蟬這么小,它是怎么尿出這么多尿液的,尿柱還是筆直的?
事實上,這么隱私的事情,科學家還真的認真研究了。3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蟬“尿尿”的論文。
噴射速度比人類和大象快2-3倍
關于尿尿,在哺乳動物中有一個21秒的黃金法則,就是所有超過3公斤的哺乳動物,都會在大約21秒的時間里排空膀胱,人類也符合這個法則。
這是科學家拿著計時器和高速攝像機,趴在動物園地上一個動物一個動物測出來統計后的結果,還獲得了2015年搞笑諾貝爾獎。
(注:論文中,21秒數據的誤差是±13秒,平均值是21秒。)
這代表什么意思呢?
舉個例子,大象膀胱能容納18升液體,貓的膀胱只能容納 5毫升尿液,兩者尿量相差幾千倍倍,但它們排空膀胱的時間是差不多的。
這是因為,大象尿量雖然多,但尿道更寬,尿柱流速也更快,幾乎是噴射而出的。
但這個排尿法則不適用于體重小于1公斤的其他動物。
就拿老鼠來說,它的膀胱小,尿液少,尿道也小,排尿的時候尿液有阻力,因此尿液大多是以尿滴的形式排出,而不是尿柱。
蟬,體型比老鼠還小,按照以往的研究來看,應該也是尿滴形式排尿的。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蟬可以像大型動物一樣,以高速噴射形式排尿,噴射速度高達3m/s,這比普通人快3倍左右。
投射型排尿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蟬的食量驚人,每天幾乎都要喝掉自身體重300倍的食物。
蟬以吸食樹的汁液維生,樹的汁液營養價值其實并不高,95%都是水分,為了保證身體的營養需求,蟬只能不停不停地吸,才能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
這就意味著,它每天都要將體內大量水分排出。
如果和其他蟲子一樣,尿液一滴一滴來排泄,顯然效率比較低,快速的直線型排尿效率更高。
而蟬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本身體型算是大的,重力和慣性都夠抵抗液體表面張力,身上還有一種特別的肌肉,多種特征疊加,讓蟬有了噴射“筆直量大尿液”的能力。
蟬尿是甜的?不建議去嘗!
和一般的動物排泄物不同,科學家認為,蟬突然群體“排尿”,排出的液體不能稱之為尿,而且有可能是甜的。
前面說到,蟬只以樹木汁液為食,通過刺吸式口器將汁液源源不斷吸入體內。
由于汁液實在太稀了,蟬只能一邊吸,一邊快速過濾才能滿足生命需求。
在代謝過程中,體內的馬氏管會將含氮廢物運送至后腸,和多余的水分一起從消化道末端排出。
因此,蟬的尿,本質上就是高水分低溶質的水溶液,無毒,無味(網上有人嘗過)。
但開頭提到的群蟬集體排尿,其實是蟬的一種防御策略。
當它感受到威脅時,為了能快速逃走,它會像蟒蛇一樣,把吃進去的液體排空,方便逃跑。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排出的液體,沒有經過完全消化,就是樹的汁液。
而樹的汁液,有的是甜的,里面含有糖分,像楓糖漿就是從楓樹汁液中提取的,白樺樹汁也是有點微甜的。
所以,才有專家說樹上落下的不是蟬尿,而是樹的汁液。有的樹含糖量高,帶點甜,因此,國外也有科學家將它稱之為“honeydew”,也就是蜜露。
但不建議大家去嘗,也不建議直接皮膚接觸,體質敏感的人可能會出現過敏癥狀。
最后
很多人對于人類也遵循21秒排尿法則,持否定意見!
最常見的反駁就是:“我怎么每次要尿一分鐘,我身體很健康啊,說明你這個不準確。”
但事實上,過度憋尿,或者本身存在一些健康問題,都會影響排尿的速度。
年齡增長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在男性人群中,40歲的平均尿尿時長是21秒左右,但80歲人群至少在30秒以上。
因此,科學家認為,不能簡單地將排尿21秒和健康掛上等號,只能將其作為判斷身體健康的一種方式。
在一段時間內,你排尿的時間超過或者不足21秒,那你就要注意了。
可能是你的習慣不好,憋尿太久了,也有可能是膀胱前列腺問題。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