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征收關稅 中國車企撤退還是應對
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確定是否對其征收懲罰性關稅。
6月12號,歐盟宣布調查結果:將從7月4號起對中國電動車加征臨時性關稅,其中比亞迪稅率為17.4%,吉利為20%,上汽則是38.1%,以上稅率還需要在10%的關稅基礎上再疊加。對于其他參加調查但未抽樣的車企,則征收21%的稅率。
兩天過后,上汽MG和吉利先后發聲。前者表達了堅決反對,同時順勢營銷了一下MG品牌在歐洲市場的銷量戰績。后者則表示將密切關注歐盟相關決定,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極氪直營店,筆者拍攝于荷蘭阿姆斯特丹
事情發生后,有聲音在說:歐盟加關稅的舉動傷害了自由貿易。也有聲音在講:以后中國車企和歐洲品牌在同一個起跑線競爭,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其實所有情緒背后,更重要的是,歐盟關稅事件會對中國車企造成什么影響?各家品牌又該如何應對?
虎嗅汽車最近在歐洲各國走訪了幾家中國品牌的門店,也采訪了三位相關從業者,他們分別從三個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歐洲建廠之路會加快
J先生曾在某歐洲豪華品牌工作多年,也曾參與過中國新造車勢力的出海工作,他認為:這次的歐盟關稅加征后,如果還想認真做歐洲市場的話,中國車企的歐洲建廠計劃真的要提上日程了,比亞迪準備建設的匈牙利工廠、上汽MG計劃中的歐洲工廠等等,他們應該一直都有所準備,來應對這次落地的靴子。
筆者和J先生交流過后,我們都認為:中國汽車出海,如果想要徹底走得更高、更遠,終究要從產品出海,走向人才出海、資本出海、技術研發體系出海。如果繼續追溯過去、暢想未來的話,中國企業的最終目標一定是文化軟實力出海。
右側為比亞迪Atto 3,筆者拍攝于德國慕尼黑
虎嗅汽車之前在文章《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中,就介紹過豐田當年的出海之路,一樣經歷過不少貿易摩擦。但關稅壓力下,反倒推動豐田把出海戰略,從單一的出口模式,進化到了合資模式,最終來到了今天的全體系出海模式。針對特定市場,設立當地研發機構,打通經營戰略-技術研發-產品企劃-生產制造-市場營銷-渠道管理-售后維保,全部業務鏈條。中國電動車出海,如今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路徑,也一樣。
而筆者最近正好還在瑞典哥德堡參觀了吉利歐洲創新中心,CEO魏剛同時也是CEVT(吉利中歐汽車技術中心)主要創始人,在介紹十幾年前吉利在哥德堡設立辦公大樓據點的過程中,他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哥德堡政府當年在擔心,吉利是否會蓋一座少林寺或者長城一樣的建筑投入使用,和當地建筑風格劇烈沖突。
吉利位于哥德堡的園區設計示意圖,筆者拍攝于現場
當地居民也在擔心,這樣一家中國企業來到哥德堡后,會對當地居民生活造成什么影響,每一個居民的意見,都會影響到施工進度,都要花時間去解決。
故事雖然小,但能夠看出:相比單一的整車出口,花費資本和時間扎根歐洲當地,建立影響力、拉近彼此的文化距離感,其實要更復雜,也會更困難。但只有這樣,你的產品才有機會真正走入當地用戶的心智中。
J先生則總結為:一家車企想要成功被歐洲市場認可,一定要從只會控制成本打價格戰,進化到高階段位,能尋找到更宏偉的使命感、愿景、價值觀,創造幸福并把這些文化軟實力提煉輸出。放眼世界商業史,最偉大的企業無一不是如此,除了具備技術優勢外,更是在推進人類文明向著更高階發展。
燃油車業務同樣不可忽略
H先生曾在多家中國品牌的國際公司工作,同時負責過歐洲、南美以及東南亞市場。他認為,這次歐盟對于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也在提醒企業,飛速電動化的同時,燃油車以及混動車型的業務線不可忽略。
上汽MG ZS PHEV,筆者拍攝于德國慕尼黑
上汽MG雖然38.1%的稅率最高,歐洲年銷量23萬輛最多,但MG和吉利還有燃油車底子在,今后還可以考慮燃油或者混動車型出口。而比亞迪對于純電動車押寶最大,雖然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優勢,但面對風險時,戰略調整的靈活性卻降低了。比亞迪的匈牙利工廠,今后要發揮出作用來。
而事實上,從奔馳、大眾等一系列歐洲老牌車企的動作來看,他們也做好了兩手準備。原本之前宣布停止燃油車產品線開發的奔馳,如今又宣布放棄2030年100%純電動化的目標,轉而繼續研發燃油車,考慮的就是分散風險,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如退出歐洲市場,傷害中國汽車品牌整體形象
X先生常駐歐洲,目前擔任歐洲某大型經銷商集團的管理層角色,代理中國車企的銷售網絡。他最大的感觸,來自前些天長城汽車在德國慕尼黑辦公室的關停。雖然歐盟關稅這次確實不低,但X先生認為:汽車行業原本回報周期就長,歐洲市場對于品牌信任要求又高,所以中國品牌想要在歐洲站穩腳跟,就是要花時間慢慢深耕。
相比這次被歐盟點名的上汽MG、比亞迪以及吉利,長城在歐洲一年幾千臺的銷量確實少了些。但同樣base在慕尼黑的X先生認為:長城的歐拉電動車放在德國市場,由于價格低、起步早的優勢,還是有競爭力的,只是太缺乏長期主義耐心了。
長城歐拉電動車,筆者拍攝于德國慕尼黑
X先生最想強調的觀點是:這次關停德國慕尼黑辦公室,不僅對于長城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個打擊。對于全體中國汽車品牌,在德國乃至全歐洲市場上的形象,都是個不小的沖擊。德國用戶會認為:以后再去買中國品牌的電動車,萬一車企撤出歐洲市場,無論是二手車保值率、流通性,還是產品的售后服務,都會大打折扣,而這其實傷害的是出海歐洲的中國汽車品牌的整體形象。不輕易進入歐洲市場,但選擇進入之后,就不要輕易放棄,否則沉沒成本極高。
比亞迪和上汽MG加速歐洲建廠、吉利的瑞典哥德堡據點開始發揮戰略價值、零跑與Stellantis合資造車曲線出海,長遠來看,歐盟關稅事件未必100%是壞事情,反倒是以外部角度和力量,推動了中國車企去思考不一樣的生存方式和路徑。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