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自曝每年花7億買GPU 率先推送端到端智駕模型:買車送司機
小鵬汽車,剛剛把車圈端到端的“口水仗”推向最高潮:
520當天,自研的端到端智駕大模型上車,直接OTA推送給了用戶。
全球唯二,中國首個。
不論之前業內如何激辯大模型怎么上車、怎么爭論端到端技術范式,也不論發布會上紛紛攀比“遙遙領先”,現在小鵬的回應方式:上車、上路,交給用戶來評價。
直接的改變,是小鵬全系智駕體驗提升,官方給了明確的數據:
前后頓挫減少50%、違??ㄋ罍p少40%、安全接管減少60%
小鵬最新OTA的,是什么大模型?
這次OTA的新智駕技術體系,小鵬在產品、技術傳播口徑上出現了明顯變化:
不再講“AI定義汽車”,而是首次提出“AI智駕”、“無AI不智駕”。
以前的智駕,難道就不是AI嗎?
何小鵬告訴你,真的不全是。
傳統自動駕駛系統中,只有感知一個模塊用到AI模型,其余的模塊基本都是人工定義的規則。
這就造成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獨立模塊之間的信息是逐級傳遞的,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信息的丟失和誤差,而且前一個模塊的誤差會影響到下一個,多個模塊之間的信息誤差會不斷累積,進而影響到自動駕駛方案的整體效果。
第二個就是人為定義的規則,試圖用“窮舉法”覆蓋自動駕駛的所有場景,或者說出現一類問題,打一個相應補丁。
但問題是,幾乎不可能窮舉所有種類的交通目標和場景。
何小鵬給了具體的概念:較為穩定的傳統量產智駕系統,大約有10萬條左右各類人工定義的規則。即使這樣,功能仍然無法超越L2,體驗也是參差不齊。
而經過測算,一個無限接近人類司機的自動駕駛系統,大概等效于10億條規則。
這怎么寫?人力、時間、維護成本都無法承受。
所以,小鵬大約在2021年左右意識到模塊化、規則驅動的自動駕駛技術體系的局限性,開始轉向端到端的新技術范式。
簡單地說,兩個端分別指數據輸入端和指令輸出端,中間不再分成幾個相互獨立的模塊。通過完全數據驅動的模式,讓AI司學習人類成熟駕駛行為,看到一種場景,做出相應對策。自主且高效解決行泊場景中新出現的各類長尾問題,具備更快的迭代效率,有效降低開城成本。
小鵬的端到端大模型,有三個組成部分:神經網絡XNet+規控大模型XPlanner+大語言模型XBrain。
何小鵬特別強調,端到端智駕大模型體系下不是只有神經網絡,實際上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玩家將整個體系完全AI化。
端到端體現在將感知、策略和規控統一在相同的Transformer架構下,模型有足夠解釋性的前提下,一體化程度逐漸提升。
比如XNet屬于三個神經網絡的整合,動態、靜態和占用網絡,讓自動駕駛系統如同裸眼3D,對現實世界中的可通行空間進行3D高真實度還原。感知范圍面積可達1.8個足球場大小,同時識別50+個目標物。
而同時,小鵬還引入了AI大語言模型XBrain,這相當于給了自動駕駛系統超越“感知”的“認知”能力。能夠認識待轉區、潮汐車道、特殊車道、路牌文字,秒懂各種令行禁止、快慢緩急的行為指令,進而做出兼顧安全、性能的擬人駕駛決策。
這樣一來,系統處理復雜甚至未知場景的泛化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對真實物理世界的宏觀邏輯的推理能力亦是如此。
XPlanner同樣是神經網絡模型,作用類似人類的小腦,通過海量數據時刻訓練,使得駕駛策略不斷向擬人進化,擁有“老司機般的腳法”。
何小鵬透露,目前端到端大模型能夠做到“2天迭代一次”。在未來18個月內,XNGP的能力可以提升30倍(接管率指標) 。
這也是端到端的技術優勢之一,只要在穩定大量優質數據來源的情況下,就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迭代進步。
而在這樣的競爭中,小鵬首次明確智駕全?!癆I化”是最低門檻和標準:
“沒有AI”或AI含量不足的,都不能稱為合格智駕。
小鵬智能化,上了哪些新?
端到端智駕大模型,是小鵬最重要的更新。
不過體驗飛升可能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
2024年第三季度,小鵬汽車的智駕即可實現“全國都能開,每條路都能開”。
2025年實現城區智駕比肩高速智駕體驗。
小鵬指的“每條路”,不局限于有地圖導航的路,還包括園區、小區內非標準、無地圖信息的路。
“城區智駕比肩高速智駕體驗”,何小鵬也給出了具體的標準:平均1000公里接管一次。
而在用戶看得到“摸得著”的智駕功能,小鵬也給了足夠多的新體驗。
首先是AI代駕,業內也有叫“通勤NOA”。小鵬的產品特點是“點到點”超長記憶領航智駕。僅需一次學習,系統便可生成定制化的駕駛路線,提供覆蓋全程的智能輔助駕駛。
單個用戶最多可存儲10條記憶路線,每條路線最長100km。
官方透露AI代駕已經可以實現“通勤路線0接管0降級”,而且還能記憶模仿不同車主獨特的駕駛習慣。
泊車場景也有進化。免遙控離車泊入,和迎賓出庫功能。整體可泊入車位提升3倍,泊車速度提升50%,側方位、斷頭位等復雜刁鉆車位也可一把到位。
智能座艙層面,車機平均幀率、首幀跟手性、觸摸響應速度均提升30%以上,應用啟動速度提升50%。
以前的語音助手“小P”,現在有了小鵬“全域大語言模型”加持,變成了“AI小P”,具備更高級別的理解能力和需求推理能力。體驗上最大的區別,是用戶從“給出指令”式的交互方式,變成“訴說需求”,AI小P準確理解洞悉,給出解決方法。比如,“一句“我有點冷”,即可理解用戶是否需要打開空調。
總體來說,整個汽車產業都在擁抱大模型,試圖把大模型威力是釋放到智能汽車的方方面面。但真正邁出第一步,有技術積累和產品初步形態,并且敢開放給用戶的,小鵬是第一個。
這一點被何小鵬反復強調,他認為這次OTA背后體現的能力和儲備,是小鵬下一個10年的關鍵。
何小鵬:端到端,越往后越難成
何小鵬這話,是把時間尺度放到今后10年的競爭中說的。
他的依據是今后的10年高階智駕會逐漸成為ABS、ESP這樣的車輛標配“硬實力”,沒有或者體驗不好,就賣不出去。
而保證這一核心能力的方法,非端到端不可。
技術層面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何小鵬又從技術本質出發,給出了最新的判斷:
端到端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越往后越難做成。
這樣的看法和業界普遍大相徑庭。
端到端興起后,業內再次躁動起來,很多人認為既然以往模塊化、規則驅動的技術體系要推倒重構,那就意味著所有人回到了同一起跑線——相當于F1比賽中“安全車”出場,優勢清零重置。
何小鵬也不否認這一點,他說現在還沒有誰拿穩了智駕“船票”,大家都有機會。
但從技術本質、業務模式和持續投入三個角度來看,后發的“追趕者”,和小鵬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首先是技術本質,何小鵬認為“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范式,從0-1很難,很慢。但從1-100會非常快?!?/p>
具體體現在端到端模型本身對數據的需求量激增、可解釋性不好搞…以及技術體系切換的沉沒成本。
其次是業務層面,何小鵬再次提起了行業已經很久沒人提過的“升維降維”路線之爭,他認為:
小鵬的自動駕駛之路,一開始就是軟硬結合、由低向高走,這非常重要。因為自動駕駛量產落地,競爭的不是代碼能力,而是工程能力、泛化能力。需要投入巨大的車隊、算力和安全措施成本。
小鵬、特斯拉的相同之處,是從造車開始上手,逐漸積累了自動駕駛量產的車規流程、測試標定,以及十萬、百萬計的超大規?!奥窚y車隊”——這些都是L4玩家短期難以實現的底層積累和konw how。
同樣,也正是因為小鵬需要持續開發、維護、升級量產智駕系統,而非只做展示型的Demo,所以從一開始,小鵬就持續花大成本投入AI基礎設施的建設。
何小鵬透露了一個具體數字:每年大概7億元,今后只增不減。
這樣的投入極高,不是傳統Tier 1靠賣給車廠軟件這種商業模式能承擔的。所以端到端也會沖擊重構自動駕駛產業鏈,何小鵬甚至直接判斷今后“普通Tier 1可能很難做”。
總結一下,何小鵬的意思其實是:
端到端給了所有玩家新的機會,但并不平等。小鵬押注并實現了領跑,這次賭對了。
這可能也是為何何小鵬是車圈唯一一個銷量起起伏伏,但依然成竹在胸的老板。
甚至當被問“怎么應對產品高度重合小米汽車競爭”時,何小鵬直接說:
現在賣得好的,不代表能力強。汽車行業是個長線的競爭,而不是短期個把月的銷量。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