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萬!百度最強量產車交付:智駕達到無人駕駛 體驗媲美邁巴赫 江鈴制造
最新最強智能車,20.46萬開賣。
5個激光雷達,全車40個傳感器,算力1200TOPS。
城市NOA啥的,都是小意思,人家可以直接收縮方向盤,取消駕駛位:
舒適性上,據說“超過奔馳S媲美邁巴赫”。續航也不用擔心,因為可以換電。
而售價么,真的僅僅只有20.46萬元。
不吹不黑,發票在此:
誰造的?江鈴。
RT6,一款什么樣的車
中文名頤馳06,之前就已經上了工信部公告,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如下:
軸距2830mm,中型車尺寸,并且是4座布局。
車尾標掛著江鈴,不過RT6卻是百度Apollo最新一代Robotaxi。
RT6 專門為Robotaxi成規模商業化運營專門打造,搭載百度Apollo第六代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
意思是頤馳06在車型設計論證階段開始,Apollo就和江鈴汽車緊密合作。在車型電子電氣架構、傳感器布置、自動駕駛系統的驗證標定等等方面達到了前裝量產要求——這是一款和符合法規,安全可靠性和任何量產車無異,但又可以實現主駕無人的L4自動駕駛車型。
這個前提,讓RT6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自動駕駛產業領先且唯一的一款產品,不同于以往任何Robotaxi或量產車。
從功能實現,到使用體驗,再到商業模式,都完全不同。
首先是功能上,RT6與量產車上的L2+輔助駕駛相比是質變躍遷的提升。量產車城市NOA需要在用戶始終緊密關注路況車況的情況下才能運行,但RT6可切換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兩種模式,無人駕駛下可實現城市、高速一切場景的自主識別和通行。
而在無人駕駛下,RT6的方向盤收縮,車艙內完全變成4座乘坐空間:
背后是RT6在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的絕對領先。
硬件上,全車共7 類 40 個傳感器,其中包括5個激光雷達,最遠感知距離達到 440 米。算力1200TOPS,對比目前L2+量產車(能實現城市NOA)的平均算力,高出4倍左右。這也是L4可實現全無人和量產輔助駕駛在技術體系上的底層差異。
軟件層面,Apollo全系統向模型化演進,意思就是數據驅動,用具有學習能力的AI模型替代原先自動駕駛技術棧中考人工定義規則的規控、決策模塊。
這就使得功能體驗上,RT6不再刻板僵硬,能學習人類老司機超越人類老司機。技術研發層面,也實現了大模型對傳統研發體系的重構。
舉個簡單的例子,RT6上搭載的自動駕駛大模型Apollo ADFM的感知部分,包含預訓練、基礎模型和解決具體問題的任務模型。其中基礎模型兼顧深度、準確性和信息豐富程度,最大化刻畫和還原環境中的障礙物。
具體任務模型包括將原始數據批量的自動化標注、高階場景的語義理解、不規則障礙物識別檢測等等,一個感知模塊,完成檢測、跟蹤、理解、建圖這幾項功能。
技術上全棧模型化數據驅動,以及逐步整合各個任務模塊,這種新技術范式本質是將“端到端”的輸入輸出范圍逐漸擴大——這其實就是自動駕駛大模型最高效最簡潔的實現方式,百度Apollo從2017 年開始就在推進。
接下來再看看RT6在乘坐體驗的上的區別。
不同于家用車和普通網約車,全車4個座,空間開闊寬敞,車艙部分完全服務出行需求,被玩出了花:
后排獨立座椅+純平地板提升新車的出行舒適度,前排模塊化可選配置則可以在座椅/售賣機/辦公桌/游戲機/行李架等上進行組合。
二排用戶智能扶手上可以操控使用車輛的各項功能,比如控制車窗座椅升降、音響娛樂功能,以及車內消毒殺菌等等。
舒適性上,二排座椅的頭部空間實現了 998 毫米,肩部空間達到 1485 毫米,腿部空間達到了 920 毫米。官方宣稱超越奔馳 s 的乘坐空間。同時座椅還配了電動的腰托、 10 點座椅按摩以及支持 135 度的躺平。
因為是面向社會全公眾提供服務,RT6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解鎖上車方式,可以用密碼也可以用藍牙:當授權藍牙連接后靠近車輛時,車輛自動用戶連接,側滑門自動打開,同時地板高度僅有 372 毫米,實現全程無感、方便上下車。
不同的技術、不同的產品體驗,自然也讓RT6的商業運營模式完全不同。Apollo特別強調,這個“不同”不是相對普通網約車出租車,而是相對以往Robotaxi的——一切圍繞規模化、自動化運營展開。
比如RT6采用換電模式,流程完全零人工介入:根據服務狀態位置信息、電量情況自動調度到換電站,完成換電后自動駛離、整個過程3分鐘,運營運效率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無人車的自動運營網絡建設,Apollo強調這是以往單點式、測試式的Robotaxi業務向規模化商業化轉變的重要標志。
RT6背后。是車輛自動準備、軟件自動OTA、車輛狀況風險預警、遠控車內功能等等超過 30 項的全自動管理單元,可以處理路上遇到的一切突發情況。
這實際上是百度Apollo首創“5G云代駕”的擴展和延伸,平衡Robotaxi運營安全、規模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RT6,安全嗎?
RT6相比以往Robotaxi,最明顯的變化是不但取消了安全員,甚至連駕駛位都能“取消”。
一個完全的“移動出行空間”,扔進人車混行、人機共駕的滾滾車流中,安全怎么保證?
Apollo給出的方案是這樣:10重安全冗余方案、6重MRC安全策略(場景化的策略)。
RT6安全冗余架構圍繞自動駕駛系統、整車系統以及環境系統進行設計。
其中自動駕駛系統通過 5 層 360 度環境感知雙 AI 計算平臺以及 4 系統雙模制的高精定位安全冗余設計,可以實現 AI 大腦不宕機。
車輛系統,主要是轉向和制動的冗余,通過 0.1 度轉向控制精度以及雙系雙獨立系統、四獨立回路的制動,以及 17 種駐車模式來實現。
環境系統,指的是RT6的的通信、架構、能量管理等等方面的冗余,比如通過雙源雙回路的電源,四路四通的混合網絡,雙 5G 雙卡雙待、雙頻并發以及雙熱泵的熱管理,實現了車控永遠在線。
舉一個制動失靈的例子,傳統配備硬件冗余可以提供 6.4 米每平方秒的減速度,RT6最大則可以提供 8 米每平方秒的減速度。以 100 公里時速運行的話,制動距離可以縮短 8.5 米。
場景化安全策略上,主要基于Apollo1億公里真實場景運行數據積累的數百萬的復雜場景,定義了逐級和降級的安全響應。如出現雨、雪、霧等復雜天氣的時候,系統可以自動識別進行相關限速處理,同時不影響到乘客進行的本次訂單。
Apollo官方認為,自動駕駛遠比人類安全,RT6的安全水平更費事接近國產大飛機C919。
甚至給出了數據佐證:
過去兩年百度Apollo的Robotaxi實際出險率只是人類司機的1/14。
具體到RT6這款車,系統的失效概率降低到10的-8次方以下,不到千萬分之一。
RT6交付,Apollo重新定義Robotaxi
百度Apollo一號位王云鵬給出了這樣的定義:
RT6交付入列,是Robotaxi的“曙光”。
為什么這么說?先看這樣一組數據。
按網約車行情計算,一輛車跑60萬公里,實際服務行駛里程只有55萬公里,按照普遍單價平均每公里1.8元,550000*1.8元=990000元,也就是說一輛車跑到報廢,可以產生990000元營收。
而一輛15萬的電動車,跑網約車60萬公里產生的費用成本,算上保險、保養、充電、折舊等等,約為30萬元。
相當于一年一年純利潤12萬多一點,這是在司機滿負荷一天跑12-14個小時的情況。
如果是平臺運營商再扣除司機人工費用,6年賺了不足10萬。
而對于RT6,開票價20.36萬,大約只需要14-15個月左右,車輛硬件成本就完全回本,之后按6年報廢算,整個生命周期能賺純利潤70萬元。
這就是L4、Robotaxi塑造的新業態,同一產品服務,利潤率直接拉升6-7倍。這個利潤可以歸平臺,當然也可以歸RT6的個人持有者(買臺Robotaxi幫你去打工)。
RT6交付,把一個黑科技,做成了一門生意。這就是Apollo一號位王云鵬所說的“曙光”。
同時還是Robotaxi“摩爾定律”的首次完整體現:每一代Robotaxi成本降低50%,性能提升100%。
所以RT6是一個新的行業“標準”和“守門員”,明確了Robotaxi商業化的必要條件:
AI和汽車工程的緊密協作,實現L4車型前裝量產。大模型端到端重塑自動駕駛技術體系,徹底取消安全員。
無人駕駛的分水嶺時刻,已經到來。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