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刷丑聞的機會來啦!波音“星際飛船”明早首度執行載人航天任務
對于美國波音公司而言,當地時間本周一晚上將會是載入公司史冊的一天——公司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宇宙飛船“星際航線”(CST-100 Starliner)將首次搭乘宇航員前往太空。
對于飛機制造業務事故不斷,爆料“吹哨人”接連離奇死亡的波音公司而言,幫助美國宇航事業“跨出一小步”也將是改善公司形象的絕佳機會。
遭SpaceX強力碾壓 波音壓力頗大
按照NASA公布的任務計劃,“星際航線”將于美國東部時間周一晚間10點34分(北京時間周二早晨10點34分)搭乘聯合發射聯盟(ULA,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合資子公司)的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將兩名年近6旬的資深宇航員Butch Wilmore和Suni Williams送上國際空間站,并在一周后返回地球。
(兩名宇航員今年4月與波音“星際航線”合影,來源:NASA)
整個流程并不復雜,發射升空后飛船大概需要一天時間接入國際空間站,期間宇航員將進行手動操縱飛船的實驗。在國際空間站待一周后,飛船將搭載兩人返回地球,到時候NASA和波音也可以了解飛船熱防護罩和降落傘能否正常工作。
根據美國航天史,“星際航線”與SpaceX的龍飛船都屬于第五代載人航天飛船,而此前在2011年退役的航天飛機則是第四代載人航天器。
前四代航天器中,一、二代是由麥克唐納飛機公司(后續被波音并購)制造,三、四代飛船則由洛克希德·馬丁牽頭。
在中間斷檔的十年時間里,美國主要靠購買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船票”送美國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由于NASA遲遲拿不出可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飛船,“船票”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個座位的價格已經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漲至最近的9000萬美元。
最近一次搭乘俄羅斯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是Tracy Dyson,她于今年3月升空并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同一艘飛船也在今年4月帶著另一名美國宇航員Loral O’Hara降落在哈薩克斯坦。
面對這種被俄羅斯“卡脖子”的情況,NASA并非沒有動作。2014年SpaceX和波音公司同時拿到NASA的載人飛船合同,其中SpaceX拿到26億美元、波音拿到42億美元。
拿錢更少的SpaceX率先做出成績,馬斯克的“龍飛船”早在2020年就完成了搭載美國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的里程碑,后續又為NASA和私人客戶執行過13次軌道載人、運貨任務。NASA也在2022年豪擲14億美元,續費了6次發射任務。
就在馬斯克的“龍飛船”開始產生源源不斷營收的同時,波音則深陷此起彼伏的飛船故障。經過多年延誤后,“星際航線”已經給波音帶來14億美元的虧損。
NASA警告:做好出現意外的準備
由于波音飛機制造業務的種種麻煩,疊加宇宙飛船開發中的種種故障,所以公眾對于波音宇宙飛船最大的關注焦點也是安全性。
2019年12月,波音首次將“星際航線”送入地球軌道,但很快工程師們就意識到飛船出現問題——機載計算機的時間差了11個小時,導致飛船開始執行不同階段的指令;后續也發現飛船的服務模塊在分離過程中猛烈撞擊機組艙的情況,NASA官員將此稱為“可能導致宇航員喪命”。
一年半后再次實驗發射時,飛船被裝到火箭上后,又發現飛船服務模塊的數個閥門被腐蝕,因為無法在現場修復只能取消發射。
等到2022年5月,波音總算完成了無人測試飛行,但隨后又宣布飛船的降落傘系統可能比預期更脆弱,同時發現飛行器里使用的膠帶是易燃產品,導致載人飛行任務延遲至今。
在上周的新聞簡報會上,NASA副局長弗瑞在強調對波音的信心之余,也提醒公眾“這是一艘新的宇宙飛船”,所以在試飛任務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
NASA商業載人項目的負責人Steve Stich也曾在上個月介紹稱,NASA對波音和SpaceX的載人項目有著同樣的風險門檻——任務導致宇航員死亡的風險必須低于270分之1。
Steve透露,波音星際飛船的失事概率為295分之1。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