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賽科技CEO:激光雷達救人命、卷低價無意義
“激光雷達是救人命的,沒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喊低價賺眼球沒有意義”。
所有人熱切期盼一個比“千元機”更有噱頭的價格時,CEO李一帆直接來了這么一句。
禾賽不卷價格卷什么,能贏這群來勢洶洶的“千元機”嗎?
而且我們還要看看,禾賽新出的激光雷達,怎么“救命”。
禾賽發了什么樣的新品
禾賽新激光雷達ATX:
從名字上看,是一款平臺化產品,和之前數十萬臺量產上車的AT系列同源。
“新”在搭載禾賽第四代芯片架構,肉眼可見的提升,體積比 AT128 縮小 60%,外露最小視窗高度僅 25 mm:
重量減小 50%(僅500g),同時整機功耗降低至僅 8 W。
ATX的最遠探測距離達到 300 米,比 AT128 提升 50%。最高可支持 256 線,最佳角分辨率達到 0.08° x 0.1°,是 AT128 的 2 倍以上。
橫向對比,目前市場上主力的車規前視激光雷達產品,普遍探測距離在150-250m之間,角分辨率一般在0.2°x 0.2°左右。
線數問題,大家也看出來了,禾賽強調的是最高線數,而非常見的“等效線數”。
實際上等效線數常見于MEMS、二維轉鏡技術架構,它們往往只有一個或者幾個激光器,然后搭配掃描機構實現固定范圍掃描,相當于 “用XXX線的機械式/ 一維轉鏡式激光雷達掃描出來的效果一樣”。
但是,受限于轉鏡或MEMS振鏡的工作頻率,整體的點云密度/出點速度,仍然不如高指標的傳統機械雷達以及一維轉鏡雷達。
最近還有廠商喊出了“ROI區域等效”的新說法,ROI即加密區,指激光雷達視野中間一小塊區域點云更密。這種“ROI等效”的說法,頗有宣傳的小聰明成分。禾賽CEO李一帆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這就好比一個人某一天收到了10萬塊年終獎,然后告訴別人“等效年化3000萬”。
禾賽的車規量產產品,采用的是一維轉鏡架構,性能提高取決于收發模塊的芯片化程度。此次禾賽也確認了,ATX最高支持線數256線是真實線數,并非等效:
ATX上車的主要優勢,首先是厚度僅25mm,安裝位置靈活,讓車輛造型美觀度大幅上升。可以放在車頂:
可以安裝在擋風玻璃后:
甚至可以集成在大燈總成上:
其次,禾賽在ATX的光學架構設計,使得 ATX 具備7倍光學變焦的功能。城區行駛時,ATX 能夠實現140° 超廣視野以適應城區復雜的路況,最大程度監測到車身兩側的道路情況。
高速行駛時,7倍光學變焦可實現最遠 500 米測遠能力和7倍高清感知:
對了,禾賽ATX 140°超廣視野也超越了常見的120°產品:
視角更寬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省一部分補盲雷達成本。
總結一下,禾賽新品ATX不是“夠用就行”的實用主義,探測距離、分辨率、尺寸等等方面,稱得上是今年激光雷達的“機皇”。
李一帆:激光雷達救人命,卷低價無意義
突然間,激光雷帶就進入了“千元機”時代。
之前的幾個重要發布,參數和性能幾乎沒人關心,喊一個低價成了最重要的噱頭。
所以ATX能喊到多少錢?
禾賽CEO李一帆觀點是這樣:
激光雷達像安全氣囊一樣,關鍵時刻是能救人命的,把價格往低了喊賺眼球,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的宣傳方式,會讓公眾忽視、誤解激光雷達在智駕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量產智能駕駛系統,可以看成一個AI司機,和人類相同,也是用眼睛(攝像頭)去感知一切信息。AI司機的“大腦”,則是背后的感知識別算法。
算法的本質是AI——深度學習算法,而不是“if else”的判斷指令,因為不可能窮舉世界上每一種交通參與者或場景狀況。既然是AI,它就需要大量的數據學習,作為感知識別的基礎。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路上的異形物、異型車層出不窮,在有限數據集上學習訓練的AI,難以完全識別覆蓋。
所以給“眼神”不好的純視覺系統增加一種感官,就成了最好的辦法——激光雷達登場。
激光雷達發射紅外光,碰到障礙物一定會產生相應的回波信號,這其中自然包含了目標的形狀、大小,而通過回波時間,還能計算出距離信息。
相當于激光雷達通過“觸覺”,構建場景的3維數據,給系統作為圖像數據外的參考補充:視覺錯檢漏檢的,激光雷達告訴你那還有一個XX目標。
所以激光雷達是智駕系統完美的冗余和兜底手段。
拿AEB(主動剎車)來看,性能更好的激光雷達代表著更強的測距能力,直接影響AEB有效速度的上限:
所以無論智能車產業發展到什么階段,激光雷達的性能永遠是車企、用戶最在意的第一要素。
比如,ATX的第四代芯片架構采用了3D堆疊技術,可單板集成512個通道。8核APU,實現每秒246億次采樣。實現了130%的探測器靈敏度提升,單點測距功耗降低了85%。
另外,禾賽自研了激光雷達的“獨立顯卡”——智能點云解析引擎(Intelligent Point Cloud Engine, IPE),內部集成256-core 波形處理核,通過每秒246億次的高采樣率實現了對全波形的精細捕捉。
主要作用是讓激光雷達智能識別雨霧、前車尾氣、灰塵,濾除99.9%以上的環境噪點,大幅降低雨霧天氣對激光雷達的干擾。
禾賽官宣,ATX 2025年上車,而目前已經獲得了十多個車型的量產定點:
2024,激光雷達“快速收斂”
去年是激光雷達的“上車元年”,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大量交付,普通用戶也開始認識這種新傳感器。
而元年中,跑出了禾賽”一馬當先”的格局:
車企會選擇什么樣的激光雷達廠商?
從已經跑出來的幾個頭部玩家來看,可以歸納成這3個指標:產品性能;工程化能力;經營狀況。
分別對應著激光雷達自誕生以來的3個階段:樣品階段、產品階段和商品階段。
樣品階段是指激光雷達傳感器剛剛誕生,創業公司紛紛入局的年代。標志性事件就是激光雷達在北美DARPA挑戰賽上大放異彩,催生了整個自動駕駛行業。
這個階段,激光雷達競爭的是技術路線,轉鏡、振鏡、棱鏡等等,每個方案都能舉出一大堆優勢。說白了,這個階段是激光雷達的To VC階段。
產品階段,是從Robotaxi開始,一直到量產智駕興起,激光雷達從車載走向車規的階段,一直到 2024年之前,都是產品階段。
這個階段激光雷達的發展明確了以車企需求為核心,競爭的核心一是符合車規的工程化能力和穩定交付的生產制造能力。
第一批被淘汰出局的先驅也出現了:Ibeo、Velodyne…
這兩個階段,禾賽分別做了一些當時“反共識”的選擇。
比如技術路線上,禾賽堅持905nm近紅外光,而非測距更長當時更被看好的1550nm遠紅外路線。
以及早期階段,激光雷達還存在著芯片化和分立元器件的路線之爭,以及代工和自建工廠的不同主張。
禾賽一路走過來的選擇,后驗得看,都成了如今ADAS市占率近一半的基礎,以及被大多數車企青睞的優勢。
比如實踐證明,1550nm紅外光因為激光器對材料的特殊要求,降本成為最大難題,也就和智駕普及上量無緣。
以及激光雷達架構上,禾賽一直采用一維轉鏡架構,優勢前面已經解釋過,結構可靠,且性能輸出穩定。這兩年也能觀察到大部分玩家,都切換到了905nm和一維轉鏡路線。
芯片化,以及自建工廠,則分別對應著激光雷達玩家在性能-成本平衡和工程交付層面的能力。
禾賽從開局到現在的劇本,幾乎也可以套用到任何一個成功度過前兩階段競爭的玩家身上。
這也直接說明一個問題:激光雷達行業,技術路線的選擇不是關鍵,幾種架構原理沒什么機密,門檻也不高,切換成本可承受,不至于傷筋動骨。
那么2024年進入激光雷達的商品階段,大家競爭什么?
表面上看是“卷低價”。
千元機的趨勢,禾賽也不否認。但李一帆強調,“千元機”是價格,而非成本。
產業有自己的發展周期,車企對利潤的考量,直接影響激光雷達的采購價格。有實力存活到現在的玩家,終端售價沒本質差別。
換句話說,激光雷達玩家今年要想留在牌桌上,報價不可能和“千元機”偏差太大。禾賽當然也是如此。
所以真正決生死的,是“千元”售價背后的成本控制能力。
簡化成財務指標,其實就是毛利——賣一臺虧一臺,還是健康正向的自我造血。畢竟車企肯定不希望自己的核心供應商朝不保夕。
以禾賽為例,2023年綜合毛利率35%,行業第一。另外,從企業經營的“血條”(現金/季度經營性現金流)來看,禾賽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性命無憂”的玩家:
細化理解,禾賽高毛利背后,是之前的幾個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制造層面的降本增效、技術層面的激光雷達芯片化,以及供應鏈自主整合。
2023是上車元年的話,2024就是激光雷達的“爆發元年”。
體現在兩個數據上,首先是滲透率,禾賽引用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認為,2024年激光雷達車型占比將達到16%——也就是所謂的“跨越鴻溝”的關鍵節點。
其次,激光雷達的摩爾定律依然生效,跨過16%節點的核心,是激光雷達在保持一定性能的前提下,成本下降到15萬級車型可以標配——每年的市場存量超過600萬輛。
但今年的淘汰賽指標,也比往年更加嚴格。
工程化能力、量產交付能力之外,還要再加上經營現金流的健康性,而這一指標的基礎,牽扯到芯片化程度、量產規模、關鍵零部件的自給自足…
禾賽CEO李一帆這樣判斷:2024還沒跑出來的,機會窗口不是沒有,但越來越小了。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