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是自私!
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能做個“自私”的人,要多為別人考慮,有利他思維,要“吃虧是福”。這樣的想法裹挾著我們長大,在過程中不斷地消耗自己,甚至一旦產生一些拒絕他人的想法,就會開始焦慮。這種行為真的是自私嗎?
“真正的”自私指的是過分關注自己個人利益而忽視他人需求和感受,導致對他人的傷害或不公平對待的行為。所以,很多事,做了也不代表自私!
不跟同事分享零食
上班吃零食,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解壓目的。你以為我手上拿的是牛肉干、山楂條、鹵鴨脖,實際上是補血條和醫療包;你以為我嘴上吃的是巧克力、花生豆、牛軋糖,實際上是壓力和困擾。如果這時候有人走過來向我討要試吃,在我的眼中,這是在搶我的救命稻草和續命良藥。
關于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的研究表明, 吃零食能幫助人們暫時緩解和應對緊張和壓力等負面情緒。處于負面情緒中狀態的人們更傾向于避免社交互動,包括與他人分享食物,以減少情緒傳染的風險。
因此,不和同事分享零食并不一定意味著小氣或自私。
不幫轉發朋友圈
朋友圈實際上是一個私人空間,用于分享個人的生活、情感和觀點。社交媒體時代的傳播心理分析表明,朋友圈是人們對“自我”進行建構的工具,也是向他人展示“自我形象”和做“印象管理”的場地。
因此,人們的“轉發”,絕不是順手點擊“分享到朋友圈”這么簡單,而是在內心經過了從“個體自我傳播并產生認知贊同”到“進行印象管理來完成自我呈現”兩個階段的跨越。
這意味著,當別人請求幫忙轉發朋友圈時,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播,還涉及到個人形象和社交地位的考量。因此,如果轉發的內容不符合個人的價值觀或者認為它可能會損害自己的形象,那么這種請求就可能引起煩惱。
拒絕幫忙“砍一刀”
其實,幫忙“砍一刀”不難,但永遠“差一刀”巨煩,砍完一刀還有一刀,砍完你的還要砍他的,頻繁的請求何嘗不是一種騷擾,還將人們推入了“直接拒絕,換來耳根清凈”還是“勉強自己,維持面上過得去”的情感內耗中。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砍一刀”的請求實際上觸發了人們的社交壓力感知,同時還可能引發人們的情緒疲勞和認知消耗。幫忙砍下的只是少得可憐的幾毛錢,但是真正砍掉的,是人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艱難擠出來的情感余量和認知余量。
因為怕疼所以不想母乳喂養
如果說“分娩”是女性成為母親的第一道坎,那么“哺乳”絕對是第二道難題。雖然母乳喂養好處多多,但是漲奶時的疼痛、奶量不足時的焦灼以及對媽媽行為、飲食的諸多限制,都容易讓新手媽媽陷入焦慮、恐懼、抑郁和無助的情緒漩渦。
可能會有人質疑:“身體的那一點點疼,難道就不能忍一忍?又是害怕又是抑郁的,別那么矯情和自私!”要知道,疼痛是一個綜合性的現象,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研究表明,嚴重的哺乳疼痛會影響母親和嬰兒的行為調節,進而可能影響到母嬰關系的發展和嬰兒的健康。同時,哺乳期間乳房疼痛異常,出現不適癥狀應積極就醫。與其勉強自己硬撐下去,不如放過自己,對孩子、對自己、對家人都有益。
父母不幫子女看孩子
老一輩幫助子女帶孩子在心理學上可以被解釋為一種基于依戀、社會心理需求和家庭責任的復雜現象。這種行為不僅反映了老年人對家庭成員的深厚情感和依戀,也體現了他們對家庭和諧和社會支持網絡的貢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老一輩帶孩子可能會帶來一些心理壓力和挑戰。例如:
1. 老一輩可能會因為過度寵愛孩子而忽視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
2. 老一輩更看重孩子的安全問題,所以做事比較謹慎小心,怕孩子磕碰,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探索。
3.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能會變弱,基于身體限制,老年人的身體敏捷性和耐力更是比不上精力無限的孩子,多重因素影響下,既限制了孩子,又勞累了老人。
因此,老一輩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不拖累子女,為了孫子孫女的身心健康不影響發展,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搭把手,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下徹底放手,不是自私,只是把責任和控制權交還給子女罷了。
撇掉孩子去逛街吃飯
孩子的存在,給我們的社會角色增添了一個維度。我們不僅是爹媽的孩子、是愛人的伴侶、是職場的員工,更是一個需要為孩子撐起生活的父母,但是需要牢記的,也是最重要的,我們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壓力和負面情緒,會變得不夠熱忱和更少回應、對孩子缺乏鼓勵和積極關注、更不支持孩子的自主行為、也更傾向于拒絕孩子,所有的這些都會阻礙孩子體驗到安全感和平靜。
因此,偶爾找其他家人幫忙,暫時脫離育兒的煩惱,安靜地享受一段屬于自己的時光,這種方式有助于人們保持身心健康,也能促進與孩子的親子互動和關系聯結。
拒絕幫同事帶飯帶奶茶
“幫忙”需要能力,也需要資源,更需要出于自愿。在某些情況下,沒有適當的資源或足夠的能力提供幫助,那么“拒絕”也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都負責任的行為。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應該有私人空間和界限,以保持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沒有界線,關系就會變得混亂、不穩定和充滿敵意,彼此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建起一道無形的墻,這些都會破壞信任,不利于團隊合作、和諧。如果頻繁地幫助同事帶飯或奶茶,可能會模糊這種界限,導致個人空間被侵犯,影響心情甚至是工作效率。
因此,拒絕幫助是出于對個人界限的維護,不是自私。
一個人旅行不帶家人
獨處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實現個人成長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方式。獨處時,我們并不是拒絕這個世界,只是需要有自己思考的空間。研究表明,獨處能夠提供豐富的個人體驗,包括情感上的滿足、自我認知的提升、社交壓力的暫時逃離以及獲得自我發現的機會。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對家人的關懷和責任,會壓抑某些需求、放棄一些愛好、減少獨處時間和壓縮個人空間。而一個人旅行作為獨處的一種方式,提供了一個暫時擺脫這些約束的機會。這種自主性減少了與他人旅行時可能遇到的沖突和壓力,讓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興趣探索世界,獲得了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不因沒達成他人的期望而失落
期望可能非常健康,也可能極其有害。一味滿足或達成他人的不合理期望,很多時候意味著要壓抑自我需求、放棄個人愛好、不去爭取想要的東西、錯過難得的機會。換句話說,他人的“不合理期望”往往意味著自我“違背本心的遷就”。
例如父母期盼兒孫滿堂,催促子女結婚生子,子女只好倉促完成人生大事;朋友期盼你能有求必應,所以你為了情誼都隨叫隨到;伴侶期盼你提供安全感,所以你只好時時匯報行蹤;領導期盼你能撐起項目,所以你不敢懈怠,只能將本應該是一個團隊的任務和責任大包大攬......這撲面而來的窒息感,稍有不慎,就容易奪走一個人的活力和生機。
因此,不再因為沒達成他人的不合理期望而失落,并不是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也不是過于自我而顯得自私,只是劃下一道合理的邊界,保證自身基本的安全和舒適罷了。
離開把自己當成情緒垃圾桶的人
愿意傾聽和共情能力強的人,往往能收獲他人的信任和依賴。也恰恰因為這樣美好的品質,時常會遇到習慣性把我們當作情緒垃圾桶的人。這導致人們會猶豫是否應該離開這樣的關系,擔心這樣的選擇是否顯得冷漠而自私。
我們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心情,不讓它變差。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認知容量”裝滿了別人的負面情緒,“認知能源”全都用于處理和消化這些“情緒垃圾”,那就沒有太多的空間和動力去處理其他事情,從而導致對其他重要信息的處理和記憶能力下降。
不要因為一棵歪掉的樹,而放棄郁郁蔥蔥的森林。因此,離開這樣的人,對我們自己來說,其實是件好事,能讓我們和別人相處得更好,狀態和心情也能更好。
參考文獻
[1]容靜.適度吃零食有助緩解緊張情緒[J].健康向導,2011,17(05):47.
[2]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motional Eating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Dense Snack Foods Are Modified by Sex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 ScienceDirect
[3]Biology | Free Full-Text | Breastfeeding at Any Cost? Adverse Effects of Breastfeeding Pain on Mother–Infant Behavior (mdpi.com)
[4]戴維·珀爾馬特.菌群大腦.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5]亞歷山德拉·薩克斯;凱瑟琳·伯恩道夫.新媽媽情緒指南:女性如何應對身份轉變和情緒挑戰.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6]How Does Grandparental Childcare Influence Children’s Efforts? - Qiang Zhou, Yang Li, Li Sun, 2023 (sagepub.com)
[7]關注帶孩老人的心理健康 - 中國知網 (cnki.net)
[8]老人帶孩子要講心理學 - 中國知網 (cnki.net)
[9]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奈德·約翰遜.自驅型成長實踐篇.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4.
[10]約翰·戈特曼;朱莉·施瓦茨·戈特曼.幸福的家庭.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
[11]羅伯特·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第六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12]追問“助人的能力”——兼論道德教育的邊界 - 中國知網 (cnki.net)
[13]愛德華·L.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內在動機.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14]蘭迪·克雷格.邊緣型人格障礙.北京:臺海出版社.2018.[15]IJERPH | Free Full-Text | How Does Being Solo in Nature Affect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Norway, Germany and New Zealand (mdpi.com)
[16]Why do women travel solo for purposes of leisure? - Chu-Yin Chiang, Giri Jogaratnam, 2006 (sagepub.com)
[17]自由行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構成研究 - 中國知網 (cnki.net)
[18]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為什么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19]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奈德·約翰遜.自驅型成長實踐篇.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4.
[20]徐強.大學生希望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02):178-181.
[21]Full article: The paradox of endless options and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n youth mental health (tandfonline.com)
[22]Natalia Shavrovska and Lyudmyla Smalyus. “Toxic relationships a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Lviv University Herald. Series: Psychological sciences (2021).
[23]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pa.org)
[24]關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勞的涵義、結構及其發生機制 - 中國知網 (cnki.net)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符思佳
校對丨徐來、林林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