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家不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很多人可能都和我一樣,會有一個疑問,既然國家的目的是減少貧富差距,那為什么不直接給窮人發錢,以此來解決貧困問題呢?
(我就是窮人,文章中出現的“窮人”都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
我查到這個問題的常規解釋是,給窮人發錢的話,意味著國家需要大量印錢,大量印錢則意味著所謂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等。
如果是通貨膨脹的話,那么印多少錢都沒有任何作用,它只會讓東西變得更貴,解決不了問題,甚至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這里我想不明白的是,通貨膨脹是因為產品供不應求造成的,因為流通的錢變多了,而實際出產供給沒有提升,所以錢不值錢的。
但是,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是應該會刺激生產嗎,考慮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失業率,這樣失業的人不就正好用起來了。
國家印錢發給窮人,這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嗎,為什么不這么做?
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也看了很多人的解釋,但是沒人能給我準確答案,所以我只能自己去學習和總結。
我并非經濟、金融相關專業,也非相關從業人員,以下內容純屬我個人的學習和總結,不存在投資建議,請大家注意甄別。
好,我們開始吧!
在進入話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兩個問題,錢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國家要讓窮人變得富有。
關于錢(也就是貨幣)是什么,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解釋,我看過最好的解釋應該是:現代的錢是國家的一種承諾,我們任何一個持有錢的人,都是國家承諾我們可以用它換得相應的貨物。
但是,關于錢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在互聯網上幾乎找不到答案。
大部分人應該都知道,錢的誕生是為了方便貨換貨,它讓每一件商品有了有自己對應的價值,這樣不至于讓兩個價值存在巨大差異的貨無法進行交易。
那么,錢的作用只是為了方便貨物交易,它應該是沒有目的的,就算是有也是想辦法讓交易變得更方便而已。
不過,是當錢變成承諾的時候,甚至只要是有機構發行的時候,事情就會變得很復雜,因為承諾方可以利用這點做很多事。
所以,我覺得錢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承諾方更好的管理,這里主要就是各種社會和自然資源的調配。
讓窮人變得富有,其實就是方便管理的一部分。
其實,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產能過剩和貧富差距過大——只有這兩點沒有其它原因,因為這兩個因素結果就是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而最終結果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等這些不利于管理的事情發生。
簡單地說,國家確實需要想方設法讓窮人變得富有。
但是,國家確實不能直接給窮人發很多錢,關于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理解是,因為誰都不知道這么做的后果會是什么,所以力度不能太大。
首先, 因為讓窮人變得更富有對經濟增長確實是有用的,所以任何國家都已經在給窮人發錢了,只是除了美國之外,其它國家都很含蓄而已。
現在稅收的設置,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印錢直接相關),城市基建的投入等等,其實都是偏向窮人的,都是試圖讓窮人變得更富有,比如咱們國家現在的返稅政策,其實就是變相得在給窮人發錢了。
之所以,需要很含蓄地去發錢,是因為這個錢發的好了,它確實是會有效刺激經濟,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它會因為增加了需求,進而讓工廠加班加點請人去生產,從而解決就業率等不好的問題(我前文提到的那個理解是對的,所以下次碰到這種問題不要直接用通貨膨脹來回答了)。
但是萬一發錢發不好,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結果,而且會像滾雪球一樣,難以控制通貨膨脹的發生(被稱為惡性通貨膨脹)。
之所以美國不用那么含蓄,就是因為石油、和其它國家的商品是用美元支付的,他們可以將風險轉移到或者分攤到其它國家。
那么你可能和我一樣,還會好奇,為什么會連錢都有可能發不好呢,發不好錢為什么會失控呢?
這個問題也是最困擾我的部分,不過當我找資料看到經濟學是“沉悶的科學”(dismal science),并試圖了解它時,我算是豁然開朗了。
你不需要知道“沉悶的科學”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只需要知道,經濟學很難有統一的處理方法(或者說可能根本不存在),因為它不僅是供求關系,還有人性的部分,而關于人性的部分就很難讓一套理論符合所有地區。
之所以發錢容易失控,我理解的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一個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總值是很難估量的。發錢或者印錢會導致商品和服務貶值,這是通貨膨脹,它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促進經濟增長會同時出現的,但是你很難知道國家的生產和服務能力能否根得上發錢速度,或者說它到底是刺激經濟多,還是導致通貨膨脹多,而且任何政策都會有很長的延遲(大幾年),所以很容易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失控。
第二個就是人性,人們對一種貨幣的預期或者信心幾乎決定一切。
人性部分可能會比較難以理解,但這點可以更好解釋我們開頭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印錢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前面提到過印錢會形成一種,居民需求增加從導致工廠瘋狂生產,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景,但并不總是這樣,因為人對通貨膨脹是有預期的。
如果大家都知道錢會越來越不值錢,那么你去工作只會要求更高的工資,而你要更高的工資會導致工廠沒有利潤,工廠沒有利潤它就會不會干,工廠不干自然就是進入惡性循環,印錢只會讓原來一塊錢的東西變得更貴而已。
我開始自己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不是很確定自己是否是對的,于是又去仔細查閱了津巴布韋變成惡性通脹的原因,最終證明我的理解是對的。
我們知道津巴布韋是全球通貨膨脹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所以它很有參考意義。
在2009年的時候,津巴布韋自己的貨幣已經到了完全沒法用的程度,所以他們決定用美元取代毫無價值的津巴布韋幣。
這么做自然分分鐘讓通脹結束,但是2018年,他們覺得不能老被美元控制啊,于是又推出了自己的貨幣,但是分分鐘又變成2008年的樣子——惡性通貨膨脹繼續。
按道理,只要國家通過自己的生產和服務能力重新提供相應的貨幣,那就不應該繼續惡性通貨膨脹才是,津巴布韋的央行肯定也是這么想的,但結果就是和上次一樣。
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上一次的惡性通脹,當地居民已經對他們自己的貨幣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央行只能不停印錢去刺激經濟,最終又變成不可收拾。
正是因為印錢或者直接給老百姓發錢存在許多難以量化的因素,所以我說誰都不知道結果會怎么樣!
既然結果會怎么樣很難預測,那么最好的做法自然就是含蓄一點,不能太激進,這樣不至于萬劫不復。
你會發現,直接給老百姓發錢是天使,還是魔鬼只在一念之間。
我了解了津巴布韋通脹的全過程,他們從通脹到不可收拾的起因僅僅只是因為一次土地政策沒執行好而已。
上世紀90年代,他們推出了新的土地政策,目的是讓白人手中的土地回歸當地土著居民手中,這么做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因為這可以讓窮人獲得生產資料,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進入你好我好大家好良性循環中。
但結果是土地落到了所謂的“關系戶”手中,不但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反而讓本該有產出的土地變得沒法產出,這時候政府試圖通過印錢刺激經濟,但是因為土地政策沒弄好,印錢根本沒法實質性導致生產力上漲,最終結果就是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雖然,印錢到底是天性還是魔鬼很難預測,但至少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印的錢如果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的話,那它就是好的。
或許這就是為什么現代金融體系中的貨幣流通量幾乎都是通過商業銀行放貸來實現的,因為有貸款的存在,你才會想方設法提升生產力,不然你還不上錢。
直接給老百姓發錢也是一樣的,如果它不能促進實際生產力,那就沒有任何的作用,但促進與否很難判斷。
ps:這篇文章就到這里,我想看到這里的都是真愛,“金融小白”這個欄目是我新開的一個欄目,之所以寫這個只是因為覺得這方面實在是太有趣了,互聯網上又幾乎找不到答案。
我簡單查了下,我是2009年開始在互聯網上發文的,當時主要是在百度知道回答問題,真不敢想象當時連微積分都還沒接觸過的自己,回答的問題幾乎全部都是數學相關的。
后面有了自媒體平臺,我開始的時候更新的是天文地理相關的內容,也是因為覺得有趣,后面又開始寫古生物之類的文章。
我發現,一個人隨著時間推移喜歡的東西真的會慢慢發生變化,“金融小白”這個欄目我會繼續更新下去,有些內容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準確,希望能和大家討論交流,如果有這方面好的書籍的話,也歡迎推薦給我,感激不盡。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