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體內居然發現3.5%長須鯨基因!同伴太少、無奈跨種繁殖
從科學角度來說,不同物種之間是存在生殖隔離的,兩者不可能產生后代,即使有了后代,也是不育的。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就在于,一切皆有可能。
世界上最大的兩種動物,藍鯨和長須鯨,證實已經沖破了“世俗障礙”,人們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發現了它倆跨種繁殖的后代。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更是顛覆了科學家的世俗觀念,結果表明它們的后代是可育的,可以存活到成年,而且后代還能和藍鯨回交。
回交的結果就是,讓一部分藍鯨擁有了長須鯨的基因,導致藍鯨體內的DNA正在被稀釋,藍鯨保護者擔憂,如果像這樣稀釋下去,藍鯨的變異基因將會慢慢消失,恐對種群恢復不利。
藍鯨和長須鯨,分別是世界上現存最大和第二大的動物。藍鯨體長驚人,可達30米以上,大約有3輛公交車的長度。而長須鯨,體型僅次于藍鯨,最大的長度可達26米。
簡單來說,藍鯨和長須鯨的關系,其實和馬驢是一樣。
兩者均屬于哺乳綱鯨偶蹄目須鯨科須鯨屬動物,算是同屬不同物種。
馬和驢同屬于馬科馬屬,也是同屬不同物種,但馬驢在人類的幫助下,是能產生后代騾的,只是騾的生育能力幾乎是0。
這意味著,藍鯨和長須鯨產生后代的可能性雖然很低,但也是有可能的。
科學家將兩者雜交體命名為flue whales,以下簡稱混血鯨。
根據2020年發表的研究表明,混血鯨首次發現是在1983年,當時體長19.81米,經過DNA檢測,其父為藍鯨,其母為長須鯨。
接下來的幾年,都有發現類似的混血鯨,唯一不同的是,這些混血鯨的父母是:父長須鯨X母藍鯨。
混血鯨的外形也是兩者結合,它的體型介于藍鯨和長須鯨之間,看起來像一個更大號的長須鯨,但體色更接近于藍鯨,是均勻的,下頜也和藍鯨更相似。
藍鯨體內的長須鯨基因怎么來的?
雖然人們也發現了多個混血鯨,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還是認為這種混血鯨是不可育的。
直到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混血鯨和藍鯨也能成功繁育后代,打破了之前已有的觀念。
最近,一個研究團隊測試了北大西洋一個群體的藍鯨基因,結果讓科學家們對混血鯨的生育能力又有了新的理解。
1月6日,在《保護遺傳學》雜志上,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表明:在北大西洋生活的一個藍鯨群體中,體內發現了長須鯨的基因,外來基因占3.5%。
長須鯨的基因是如何到藍鯨體內的呢?科學家表示,這可能是回交的結果。
長須鯨和藍鯨的后代,也就是混血鯨,再次和藍鯨交配,產生的后代就攜帶了2個物種的基因,體內大部分是藍鯨DNA,以及一部分的長須鯨DNA。在遺傳學中,這叫作“基因深入”。
神奇的是,在過往的長須鯨研究中,科學家沒有在長須鯨體內發現藍鯨的基因。
這說明長須鯨和混血鯨并不來電,只有藍鯨會選擇混血鯨繁殖后代,才造成了藍鯨體內單方向滲入了少量長須鯨基因。
是什么影響了藍鯨的擇偶觀呢?
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猜測可能和藍鯨數量太少有關!
根據2018年的統計預估,藍鯨的數量在10000-25000 頭之間,相比較,在1926 年,成年藍鯨數量至少有 140000 頭,人類瘋狂獵殺后,藍鯨正在消失,如今已是瀕危物種。
而長須鯨雖然也深受人類影響,但其數量大約有10萬頭,至少是藍鯨的4倍。
藍鯨的同伴越來越少,浩瀚的海洋中,導致藍鯨很難遇到“正常伴侶”。而長須鯨的個頭和藍鯨差不多,飲食和活動區域也高度重合,于是藍鯨退而求其次,選擇和長須鯨生育后代。
藍鯨跨種族的愛戀,可以說,人類是推手之一!
最后
科學家表示,藍鯨和長須鯨結合產生的混血鯨,比我們想象中,發生的頻率要高得多!
混血鯨的存在,其實喜憂參半。
值得高興的是,目前來看,藍鯨體內的長須鯨基因不會給藍鯨個體帶來負面影響;
讓人擔憂的是,如果藍鯨的DNA持續被稀釋,那么藍鯨體內的特有基因可能會慢慢消失,這對整個物種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混血鯨的存在,會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捕殺混血鯨來研究,更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因為混血鯨是不受保護的。
據報道,在過去幾十年里,至少有4頭混血鯨在冰島的捕鯨活動中被殺死。日本市場上交易的鯨魚,也發現過混血鯨!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