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到70歲 要把小米汽車干到全球前五
宣布造車1003天后,小米汽車終于來了!
今天下午,小米汽車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發布會,數據確實足夠讓米粉尖叫。
比如SU7的零百加速達到2.78秒,小米超級電機V6、V6s,轉速達到21000轉。
同時還自研有CTB電池技術,全新超級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最高電壓高達871V,可以說是準900高壓平臺。
今天公布的這些硬核技術包括電機、電池、大壓鑄、自動駕駛、智能座艙五大技術,雖然此前小米對傳統造車沒有太多積淀,但憑借鈔能力和雷軍的號召力,這些技術無一例外都是目前最先進的。
當然也貢獻了很多熱搜,比如雷軍明確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是媲美保時捷、特斯拉,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夢想之車。
用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為中國汽車工業全面崛起而奮斗。
這個目標確實足夠偉大,不過等到15年后,雷軍得接近70歲了。
至于小米汽車SU7的價格,不是9萬9,也不是14萬9,按照雷軍的原話,“還是要尊重一下科技。”
一臺怎樣的車?
說好不發產品,只講技術,結果還是忍不住劇透了。
談及為什么選擇首款車為轎車,雷軍稱行業有句話“高車容易低車難”,轎車是汽車工業的“時代精神”。
換言之,就是因為做轎車比SUV難,小米選擇難而正確的路,希望小米打造出要做的起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車。
零百2.78秒
先來看一下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的具體信息。
小米SU7,定位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長4997mm、寬1963mm,高1440mm,軸距為3000mm,從體型看跟寶馬5系差不多大,比B級車特斯拉 Model3 大了一整圈。
雷軍在發布會上公布的小米 SU7有兩個版本,普通版與 Max 版,簡單易懂。
有意思的是,雷軍在發布會的現場調侃,車圈的命名都很夸張,沒有標準版,一上來就是 Pro、Max,各種尊享版。。。
而SU7 Max版搭載了雙電機,實現全輪驅動,峰值功率495Kw,最大馬力高達673PS,峰值扭矩838N·m,這相當于4.0L渦輪增壓V8發動機的性能,零百加速僅需2.78秒,跨入2秒超跑俱樂部。
而且對于電車來說,零百加速和最高時速很難兼得,但在小米自研的強大電機性能下,小米講SU7的最高車速達到了265km/h,中后段加速實力也同樣不俗,0-200km/h僅10.67秒。
不僅跑得快,還要剎得住,其100-0km/h制動距離為33.3米。同時作為C級車,其轉彎半徑僅為5.7米,而作為小一號B級車的Medel 3轉彎半徑為5.9米。
搭載的是小米和寧德時代耗時兩年多時間研發的電池,是目前中國市場唯一一輛以101度電量達到CLTC工況800km續航的四驅車型。在800V超級快充加持下,充電15分鐘續航510km。
另外,還有號稱無限自由度的自定義駕駛,包括了加速、轉向、懸架高低、懸架阻尼、前后驅動分配比例、能量回收比例等一系列的功能全都能自己調節,甚至擋位精度高達100級,所有參數組合加起來能提供16.8億種駕駛模式。
這個數字確實夸張,但對于實際駕駛體驗來說就仁者見仁了。
小米SU7上還有一個特別的模式,叫“Boost模式”,加速超車時,按下方向盤右下的紅色按鍵,整車可立即提速,持續20秒的超額扭矩輸出,這和保時捷的“雞血模式”非常相似。
強大性能之下,底盤也不能含糊。硬件上,小米SU7搭載前雙叉臂以及后五連桿獨立懸架,配置了CDC減振器+空氣彈簧、博世DPB+ESP10.0全解耦制動系統。
不過,雷軍在這次發布會上的介紹的參數基本都是 Max 版,標準版采用了單電機后驅版本、零百5.28 秒,搭載了73.6 度鐵鋰電池、CLTC工況668km 續航,使用400V平臺。
雷軍在發布會最后也有些無奈,“不要喊9萬9了,不可能的!”雷軍進一步表示,但凡有這種表現和配置的,都得40萬以上,所以14萬9也不用再講了,“還是要尊重一下科技啊!”
經得住時間考驗的設計
雷軍稱,小米要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就算十年后再看,五十年后再看,依然耐看,所以在比例的設計上就花了不少的心思,SU7做到了3X輪軸比,2X輪高比,1.36X 寬高比的黃金比例。
另外,雷軍還在發布會上給觀眾們上了一節高數課,不僅科普了風阻系數如何而來,還拉出來了風阻的計算公式,來解釋小米汽車是如何設計的風阻系數。
SU7 Max 全車上下有 8 組風道 17 個風口,車尾電動尾翼在最高速行駛的時候可以提供 130 公斤下壓力,最終呈現出了全球轎車最低風阻系數 ——Cd 0.195。
這比此前全球風阻系數最低的量產車廣汽的昊鉑GT(0.197)還要低。
另外還有一些家族特征的設計,比如水滴形大燈、光環尾燈、175度漣漪曲面、半隱藏式門把手等。
SU7目前一共有三款配色,分別是海灣藍,取自于海平面下60米的顏色;雅灰,源于雅丹地貌中灰色巖層;橄欖綠,取材于大自然。
當然,能讓雷軍為之自豪的設計語言,背后的設計團隊實力當然不可小覷,雷軍在發布會上還特意介紹挨個介紹了自己的設計團隊。
團隊很年輕,但都是大腕,首先SU7的首席設計師李田原是前寶馬汽車全球首位中國設計師,BMW的iX和七系的早期設計就是由其完成。
外飾設計負責人仇臻是前奔馳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代表作有奔馳Vision EQXX;內飾設計負責人Shin Muto是前寶馬高級內飾設計師,寶馬Z4的內飾就是由他負責。年齡都不算老,甚至有些年輕,但基本都有10年以上的汽車設計經驗。
當然了,最重磅的是,小米還請到了被譽為“全球最著名十大汽車設計師之一”“克里斯·班戈”擔任小米汽車設計顧問。作為前國際頂級車企設計副總裁,天使眼、火焰曲面等一系列經典設計就是由他操刀,更是開啟了寶馬的“班戈時代”。
內飾方面,小米 SU7 / Max 擁有銀河灰、暮光紅、曜石黑三種內飾顏色可選,采用了 16.1 英寸觸控大屏、56 英寸 HUD、7.1 英寸翻轉儀表屏,后排座椅拓展小米平板 x2,還擁有系統智能融合,而且中控屏支持鍵盤擴展,還配備運動風格座椅、傳統三幅 D 型方向盤。
科技生態一把抓
這次的發布會分為兩大部分,除了雷軍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搞了“SU7預發布會”之外,在整場發布會的前半段,雷軍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重點聊了技術。
雷軍認為,這個時代杰出的智能電動汽車,必須把這三點都做好:首先是一輛好看、好開、舒適、安全的好車;第二,是可移動的智能終端;第三,更是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
所以在這樣的愿景下,小米布局了五大核心領域,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以及作為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底層架構之一,“摩德納”架構。
并且喊出了那句響徹整場發布會的口號,“通過15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為中國汽車工業全面崛起而奮斗!。”
行業最牛電機
首先是在電機方面,小米汽車項目成立之初,首先立項的就是做超級電機。
雷軍稱,組建了100人的專家團隊,邀請了兩家頂級電機公司,并且使用了最先進的AI技術,一次性做出了兩款超級電機:V6和V6s。目前已量產,將搭載于小米SU7 首批車型上。
有多超級,看一組數據就知道。
轉速達到21000rpm,放在兩天前,這本是一個非常震撼的數據,但奈何被友商截了胡,就練雷軍在發布會的現場有些不好意思,“這些東西原計劃八月發布,推遲到今天,也被友商截胡了”。
但即便如此,21000rpm的轉速仍然位居行業的第一梯隊,不僅如此,小米團隊通過AI技術,超過了20萬次的轉子結構拓撲和電機結構解耦的應力分布優化,實現了77%槽滿率,同時降低了約25%鐵損和實現0.3%的效率提升。
兩款超級電機分別被命名為 V6 和 V6S(HyperEngine V6/V6s),其中V6超級電機的最大功率為299PS,最大扭矩為400N·m,而HyperEngine V6s超級電機的最大功率則達到了374PS,最大扭矩為500N·m。
既然都已被截胡,野心十足的小米還準備了“殺手锏”。
帶來了第三款電機,直接叫V8S,簡單粗暴。其轉速高達27200rpm,這絕對是屬于全球轉速之最。
其最大馬力達到578ps,峰值功率425kW,最大峰值扭矩635N·m,98.11%的最高效率,其電機功率密度更是達到了10.14kW/kg。甚至小米為這款電機申請了155項專利,其中已授權60項。
為了能夠承受超高轉速,V8s超級電機采用業界首發960MPa最高強度特種硅鋼片,強度比行業主流產品高兩倍多。
不過雷軍也表示,這款超級電機,要到2025年才能上車。
要做冬季續航之王
電池是純電汽車最核心,也是最貴的零部件,雷軍表示電池占據了整車成本的40%,甚至50%。
會上小米發布了與寧德時代共同研發的800V SiC高壓平臺,還也特意提到沒有虛標,達到了871V,也可以稱之為準900V平臺。
其采用了自研CTB一體化電池技術,加上地板的厚度僅為120mm,從發布會數據來看,小米汽車的電池包平臺理論上限達到150kWh的最高電量,CLTC續航1200+km,不過為了權衡成本,最終電池容量選擇了132kWh,依舊保持了1000+km的CLTC續航。
針對安全性問題,小米獨創了個技術——電芯倒置。顧名思義,電池反著放,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旦發生電池熱失控,明火會沖向地面,而不是駕駛艙。
另外輔以17層的高壓絕緣防護,7.8m?同級最大冷卻面積,并使用165片氣凝膠進行隔熱,最大程度上保證電池安全。
卷完電池容量,電池安全,還卷起了冬季電池性能。雷軍還在發布會上喊出了“小米立志做電動車冬季續航之王”的Flag。
其搭載的熱泵系統——可從外界低溫空氣中吸取熱量來進行供能。另外還有三熱源逐級加熱技術,將電驅動產生的余熱進行再利用,實現了18kW的最大電池加熱效率。
雖然電池部分沒有電機那么震撼,不過打出的冬季續航這張牌確實是很多電車還沒解決的痛點。
一體壓鑄能力特斯拉還強
在車身上,小米汽車又做了一次現眼包。
小米自研了Xiaomi HyperCasting超級大壓鑄技術,不高,就比特斯拉最大的一體化壓鑄機器還要再大一點:9100噸級。
通過9大工藝,60個設備,433個工藝參數組成了占地面積840平方米,重達1050噸的大壓鑄島。特斯拉的最大壓鑄設備體型還大了17%。這比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噸級(6000)大了接近一半。
大壓鑄方面,小米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其實做了兩套大壓鑄,AB兩套硬件。但雷軍表示,不少車廠來的技術專家會對這個方案有些猶豫,但小米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又做了C方案,是傳統方案。
最終小米還是把AB兩套方案都成功做出來了。整個壓鑄島,大約兩個籃球場大小,半幅壓鑄磨具就重達86噸。
能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小米自研的壓鑄材料。小米自研的泰坦合金,配方數量達到了1016萬種,實際測試數量達到了1550次,憑借小米泰坦合金,小米也成國內唯一,擁有量產自研合金材料的汽車廠商。
這一part看下來,無不透露著一個信息:小米是真的不差錢。
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
作為后來者,起點就必須要高,對于自動駕駛的投資,已經從33 億追加到 47 億,調用了小米成立于 2016 年的 AI 實驗室,底層算法也用上了現在主流的 BEV + Transformer + 占用網絡的算法還融入了大模型。
技術上第一用了變焦 BEV 來增強感知;第二用了超分辨率占用網絡來確保精度,像很多異形障礙物都可以準確識別,更高的精度還可以把雨雪天氣對于占用網絡的影響給消除了;第三就是小米的道路大模型,實時生成拓撲結構,不依賴高精地圖,實時應對道路變化。
目前小米自動駕駛的專屬團隊規模超過1000人,投入測試車輛超過200臺,測試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
智能駕駛方面,目前小米智能駕駛(Xiaomi Pilot)可以實現高速NOA和城市NOA,雷軍還在現場演示了一個視頻,包括城區NOA、代客泊車等功能。
在硬件上,兩顆 Orin-X 芯片,一顆激光雷達,還有11個攝像頭,3個毫秒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 ,綜合算力達到508TOPS。
和這些硬件相比,軟件才是小米真正的優勢,雷軍稱,小米汽車是小米完成人車家生態閉環最重要的一步。
基于澎湃OS的底層互聯基礎,車內配備了個16.1英寸3K分辨率的16:10車載“大平板”,擁有和手機平板一致的沉浸式交互體驗。
除此之外,超大的56英寸HUD、能翻轉的儀表屏、后排還能外接小米Pad生態拓展屏,打造出車內五屏聯動的空間。
當然不是簡單的屏幕疊加,基于澎湃OS系統,手機可以和車機無縫銜接,比如手機上看了一半的視頻,可以在車機直接全屏續播,用習慣的導航應用,呼出手機,即可拉滿全屏展示。
不過雷布斯的格局也很大,在最后,他還帶來了一個小彩蛋,稱蘋果用戶開小米汽車也能擁有很好的體驗。
比如小米汽車也將支持Carplay、兼容Airplay,還支持iPad上車,iPad接入后,可以作為汽車后排拓展屏,用來控制空調溫度等設置。
這就很意思了,蘋果系統也可以上車,人們能買到第一輛“Apple Car”,何必非得是蘋果造的呢?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