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眾汽車孟俠 :我們是中國品牌 小鵬算不上威脅
7378 臺、 7895 臺、 9650 臺、 1.2 萬臺,誰能想象,這是一臺簡中輿論場域內,所謂的合資車企“雜牌”電動車過去四個月在中國市場的交付量。
按照絕大部分人的想象,這種要智能有合資,要車機有合資,要智駕有合資,要合資有黑屏的電動車,月銷連三位數都上不了,別提五位數了。
其實,這臺合資電動車的月銷量,從 2021 年在中國上市以來,除了當中一個月份,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交付量回落到三位數之外,其余月份,交付量都保持在四位數水平,也不乏交出過月銷 3、4000 臺這樣亮眼的成績。
與神擋殺神的中國品牌相比,這種銷量水平,加起來都不夠比亞迪一家看的。但作為跨國車企電動時代“大象轉身”的代表,能把這樣一臺跟當下中國用戶需求,幾乎完全背道而馳的純電車,賣到這種水平,屬實不容易。
這臺車就是大眾 ID.3 ——一臺基于歐洲用戶需求誕生的,象征著大眾汽車轉舵新航向的后驅電動小車。
跨國車企,其實還行?
既沒有智能電動車時代的新三大件“冰箱、沙發、大彩電”,也沒有能自己把自己開進溝里的高級駕駛輔助能力,更沒有一個能說會道、天天5G 微博沖浪的首席執行官,大眾 ID.3 還能穩定輸出,并且在下半年打出一波高傷害暴擊,原因一個詞語就能總結:
懂事。
在中國,大眾 ID.3 經過 7 月的價格調整后,起售價只有 12 萬元人民幣出頭一點。但在德國,這個起售價是 39990 歐元,折合人民幣約 32 萬元。這意味著在德國買一臺 ID.3 的錢,在中國買完兩臺,還能再買一臺比亞迪海鷗。
這也難怪德國網友看到這樣內外倒掛的價格體系后,會瞬間破防。誰能想到,二十多年都在花高價買德國車的中國人,現在竟然能用如此合理的價格,買到一臺“德原 3”。
不得不說,電動時代的大眾,確實比燃油時代的大眾,懂事多了。
當然,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Stefan Mecha)針對 ID.3 最近的瘋狂市場表現,給出了一個更高情商的說法:
降本增效。
在 2023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他告訴虎嗅,現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大眾要活下去,必須繼續保持和夯實競爭基礎和競爭力。
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Stefan Mecha)
那,對大眾這樣航母級的全球汽車公司來說,什么才是“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呢?就我看來,是通過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快速下降。
翻譯成人話就是:用更少的錢,造更好的車,賣更多的量。
以大眾 ID.3 為例,最大降價幅度達到 3.7 萬元,對這樣一臺起步 16 萬,最貴不過 19 萬的電動小車來說,降價占總車價的最高比例,已經超過 23%,等于直接在新車指導價上,打個 77 折賣給你。這樣的優惠力度,對任何一個正兒八經想買一臺正兒八經代步車的人來說,是很難抵擋住的。
而且,在把價格打骨折之后,大眾還必須保持 ID.3 具備一定的賺錢能力。跟燒資本錢賣車的造車新勢力不同,大眾作為一家成熟公司,盈利永遠是優先級排第一的事項,“賣一臺虧一臺”的慈善式賣車法,在大眾內部是絕無可能走通的。
就算孟俠愿意,遠在狼堡的董事會,也不會犯這個傻。
“降本增效怎么做呢?你看上汽大眾,它擁有大眾汽車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最高效的工廠之一,并且他們還在進一步優化生產成本。”孟俠告訴虎嗅,“針對 ID.4 和 ID.6 所采取的降本增效措施,目前正在逐步顯現作用,這些車型會在價格和品質上都保有競爭力。”
如果你能聽懂孟俠的話,那就應該趕緊把要買 ID.4 和 ID.6 的錢先存著,耐心蹲這波降價的到來,再出手,我只能幫你到這兒了。
小鵬,不是威脅
除了之后的價格策略,大眾汽車在中國,最受關注的事,就是與中國本土造車公司小鵬的合作。
自從今年 7 月雙方簽訂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和股份購買協議之后,對于這項合作的質疑之聲就不絕于耳。比如常見的問題包括:大眾到底能從小鵬身上,學到點什么;大眾有必要跟小鵬學嗎;大眾與小鵬聯合造的車,2026 年才開始生產,還來得及嗎?
在揭曉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針對這些質疑給出的回應之前,我想先轉述一個何小鵬講過的,關于王鳳英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小鵬在和大眾談 G9 平臺的合作時,將自己的 BOM (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成本提交給了大眾。大眾拆完 G9,詳細分析后,告訴小鵬一個數,大概這車的成本,貴了多少多少。
當然,具體貴了多少,肯定不會公布。
隨后,王鳳英對 G9 進行了詳細審查,覺得哪個物料貴了,貴了多少,就讓小鵬的人重新去和供應商談。結果是,大部分物料成本,都降了下來。實在降不下來的,通過微調產品形態,也便宜了。最終整車 BOM 的降本總數,和大眾給的結果,完全對得上。
很快,小鵬新款 G9 再度上市,起售價直接降低 4.6 萬元。相比一年前 30.99 萬的普信起售價,這一次小鵬不僅沒有挨罵,反而贏得了一片歡呼。
“G9 絕地反擊”劇本里,明面上的男女主角,是何小鵬與王鳳英。但我們不能忽略,整件事的幕后英雄,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伸出援手的德國大眾。
如果沒有大眾給出的真實 BOM 成本,何小鵬或許到今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讓多少錢,打了水漂。
在降本上,小鵬是明顯的獲益方,從大眾身上,他們快速學到了通過省錢,來掙大錢的真本事。但反過來,已經非常會省錢的大眾,能從只會亂花錢的小鵬身上,學到什么呢?
除了連菜場大媽都知道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之外,孟俠還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中國速度。
“每星期雙方都會在各個層面進行工作會議交流,就問題分析、項目管理等進行探討。”孟俠告訴虎嗅,“根據交付時間點倒推工作,緊密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在小鵬身上,我們學到了工作和職業精神上的中國速度。”
套用一句俗話是:小鵬“卷王”的風,還是吹到了大眾。
“在 2026 年,我們會推出雙方共同研發的兩款全新 B 級 SUV 車型。”孟俠說,“未來,雙方還有許多可共同探討的進一步合作空間,希望通過合作實現互利互補。”
但是,到底小鵬具體可以賦能給大眾哪些智能化的產品或技術能力,大眾沒有給出明確答復,只是說該合作收到了積極反饋,正在循序漸進,目前聚焦在產品規劃。
同時,孟俠還高度贊揚了小鵬,他認為,何小鵬僅僅花了十年時間,就從零做起把小鵬汽車變成了非常有技術競爭力的企業,企業家精神和成就,都令人敬佩。
不過,聽完他的贊揚,我心里浮現起一個疑慮:擁有如此快速成長能力的小鵬,會不會從大眾身上大量汲取養分后,在電動車時代超越大眾,成為新的大眾。
畢竟,“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故事,我們都見過太多。
對此,孟俠表達了三層意思:
首先,中國消費者已經認同大眾是一個中國化品牌,而不是外來品牌;
其次,小鵬不是大眾潛在的威脅,而是協作交流的對象,雙方可以各取所需,各自受益;
最后,競爭是好事,競爭可以讓研發和轉型的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前面兩層意思,多少有點公關套話的味兒,但最后一層意思,確實已經有了肉眼可見的實際進展:
為了不讓小鵬這樣的“智能座艙大師”,砸碎自己的飯碗,“地主家的傻兒子” CARIAD 趕緊給自己找來了 vivo 這個幫手,希望立竿見影地解決車手互聯問題,讓大眾的車機系統,能像 vivo 手機系統一樣流暢。
如果依靠 CARIAD 的單一開發能力,我相信 2026 年大眾-小鵬合作車型下線時,大眾現有車型車機系統的拉胯程度,跟現在差不了太多。但有了 vivo 的從旁策應,不敢說超越小鵬,至少能打個平手。
而這對過去一直被車機拖累的大眾電動車來說,已經是“幸福的新煩惱”了。
寫在最后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汽車品牌,大眾陪伴中國人的時間,已經快 40 年。如今的大眾汽車,就像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所言,有“兩顆心臟”在同時跳動:
一顆是“德國心臟”。大眾是德國公司,所以希望帶來更多德國原產地技術;
另一顆是“中國心臟”。希望在中國市場做到“油電并重”。一方面,提升燃油車能效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打造環保和“碳中和”電動車型,助力中國達成“雙碳”目標。
這“兩顆心臟”,從愿景上看,都沒問題。唯一的問題是,能不能讓這“兩顆心臟”的搏動次數,快一點,再快一點。
夜空中最亮的星:小鵬大樓
要知道,像小鵬汽車這樣的本土造車公司,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心率就已經超過每分鐘 200 次了。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