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來你還愿意選我當你的導師嗎?“殺馬特”少年的成長
從2005年1月1日到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眨眼自己已經指導和聯合指導了49名研究生畢業(該數字剛剛通過認真統計電腦中“畢業生”文件夾下的子目錄個數進行了確認),而目前正在指導10名學生。
圖1 已畢業學生文件夾目錄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有人說,招學生就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招到的是個能與導師互相成就的“天才”,還是個會讓導師寢食難安的“克星”……
回首自己近20年的導師生涯,或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內在規律使然,又或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潛移默化影響,在我的學生中縱然也有人發出“張老師,我覺得您說的不是很有道理”的挑戰,我也時時“恨鐵不成鋼”,忍不住進行一番“老母親似的嘮叨”,但幸運的是,這些學生都有著質樸的品性和認真的態度。
我時常在想,一個懵懂少年,懷揣對科研最初的夢想,在課題組度過少則3年、多則5至7年的大好青春年華,這對導師而言,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一場最有緣的相遇。
本文的主人公是我指導的學生——姬曉元,謹以此文匆匆記錄下他這樣一位“殺馬特”少年成長為青年學者的7年實驗室之旅。
手戴扳指、項戴金鏈的“殺馬特”少年
曉元在微信中寫道:“我從事科研的第一天就是您指導的,我今天所取得所謂的一點成績都歸功于您當年的栽培。我經常拿您給我們現在組里的學生舉例子,讓他們做當年我,我去做當年您……”
圖2 與曉元的微信聊天截屏(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盡管已經過去了13年,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曉元的情景。
那是2010年9月的一個雨天,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0級秋季入學的碩士生來所里進行導師的雙向選擇見面會。在選擇導師階段,這位少年走到了我的面前,詢問是否可以加入我們課題組。我打量著這個手戴扳指、項戴金鏈、留著時髦“殺馬特”發型的少年,欣然答應了他的申請,但是心里邊兒也確實難免有些嘀咕:這么一位看起來頗有個性的學生,我能hold住嗎?
圖3 “殺馬特”曉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碩士階段:啟程
碩士第一學年期間,曉元一直都在玉泉路集中學習。當年還沒有微信,平日里也就是偶爾郵件聯系。曉元會主動要求我給他一些文獻調研的方向,我的電腦里現在還保留著他第一學期提交的多篇文獻總結報告。
圖4曉元在碩士第一學期提交的部分文獻報告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轉眼到了春節放假前夕,我收到了曉元的郵件,他告訴我由于班上一位同學得了重病,他組織全體同學給這位同學捐款,所以比其他同學回家晚一些。我當即轉了600塊錢給他,作為我對生病同學的一份心意,以及對他組織捐款活動的支持。與此同時,我也對這位有責任感的熱心腸少年有了更多的認識。
碩士一年級的集中學習很快就結束了,曉元此后正式進入到實驗室,也開始了與我一道師生朝夕相處的日子。
他的碩士課題是我主持的一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納米纖維為支撐的新型多酶催化體系用于生物制備過程的研究”。為了完成課題,我們一起“私搭”靜電紡絲儀實驗裝置;為了獲得用于制備中空納米纖維的“芯片”,曉元變身“焊工”,自己設計和加工新型同軸噴絲頭;靜電紡絲在夏季受濕度影響特別大,我們就對辦公室進行改造,安裝了小太陽和除濕機,開辟出了一處恒溫恒濕的小天地……
經過無數次試驗,我們終于發明出了一種同軸共紡靜電紡絲技術,成功制備出中空納米纖維,并且實現了**多酶體系的原位高效裝載。**這項技術獲得了發明專利授權(ZL 201210217561.8),構建了多個用于生物檢測、油水界面催化等領域的多酶體系,相關成果發表在《J Material Chem B》和《Analyst》上。
就像我常常和學生講的那樣,一個會做飯的人,做實驗一般也不會太差,反之亦然。曉元在科研之余,還成了課題組的多面手——他不僅會給實驗室的男同學理發(據說某個月還憑此手藝凈賺了50塊錢),也能在所里開晚會的時候為上臺的同學化妝(很遺憾沒有留下圖片資料)。
博士階段:成長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曉元對科研的興趣也日益深厚。碩士畢業后,他考取了博士,繼續在組里工作,并給自己定下了每半年完成一篇文章的目標。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空納米纖維發展成了一項用于多酶系統定位組裝的平臺技術,解決了合成生物催化中輔酶/多酶在材料界面協同反應的難題,并進一步構建出了光-酶偶聯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探索出光催化-酶催化界面上的電子傳遞規律,實現了太陽能驅動輔酶再生與多酶催化過程的集成偶聯。
同行對這些創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光-酶偶聯的人工光合作用研究領域“Open up new avenue”,是一項“Benchmark contribution”。
曉元也實現了他自己的目標,在博士階段的短短2年期間,就已經在《ACS Nano》《ACS Catalysis》《Small》《ACS Sus Chem Eng》等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而這一研究方向也幸運地連續獲得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哈佛訪學:蛻變
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初,曉元就和我交流過,希望能有機會出國訪學,我也非常支持他的理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曉元在博士階段的第4學期成功申請到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獲得了前往哈佛醫學院納米腫瘤藥物研究領域頂級實驗室訪學的機會。
全新的環境,全新的課題方向,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曉元遠在異國他鄉,但我卻很少聽到他的抱怨,他與我談及更多的是自己在哈佛醫學院課題研究中取得的進展和遇到的挑戰。
令人欣慰的是,曉元很快就熟悉了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的課題方向。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前期光-酶偶聯人工光合作用課題中的理論基礎,與哈佛團隊在腫瘤光熱/光動治療領域的研究很好地結合了起來,研制出了多個既可用于構建光-酶偶聯人工光合作用體系、又具有光熱/光動治療性能的新型納米材料。
曉元與課題組同學積極合作,在兩個方向上同時推進,均取得了很好的進展,陸續在《ACS Cat》《Adv Fun Material》《JMCA》等期刊發表論文。
我知道,在哈佛訪學的2年時間里,這個少年正在蛻變,變得越來越自信,對科研的熱情也越來越濃厚。如果說前5年主要是我說(指導)他做(實驗),那么現在的他已經逐漸具備了獨立的學術思想。
畢業:祝福
從哈佛訪學回來,曉元已經到了博士生涯的收尾階段。盡管我特別希望這個科研的“好苗子”能留在組里繼續工作,但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也十分支持他獨立去打拼一番事業的決心。
圖5 博士論文答辯當天的曉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畢業后,我不斷收到曉元發表文章、申請項目的好消息。在2021年,他還獲得了國家“優青”項目的資助,而此時的他僅僅博士畢業4年。
在此,我祝愿當年的“殺馬特”少年,希望他能夠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
圖6 青年學者曉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結語
最后,我想說的是,曉元只是我學生中的一名,在擔任他碩士研究生導師期間,我也只是一位副研究員。但是,經過碩博7年的學習后,曉元已經成長為了一位優秀的青年學者,正在為我國納米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發展做出貢獻。
如果你也懷揣科研夢想,又恰好對生物藥(蛋白質、mRNA等)先進制造方向感興趣,就毫不猶豫地來我的課題組吧,相信這里將會是你圓夢的地方。
圖7 請記住我的名字:張松平研究員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8 本文內容經過了本文主人公的審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