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套且拖沓?不妨對《阿凡達2》寬容一點
《阿凡達:水之道》(簡稱《阿凡達2》)在上映兩周后,國內媒體和觀眾中間已經形成了一種看似統一的意見:電影雖然特效一流,故事卻老套且拖沓。甚至有所謂的電影專家出來一板一眼地借媒體之口發表見解,“好萊塢創作的內容已經跟不上觀眾成長的步伐。”
這些看法又因為《阿凡達2》不佳的票房表現而一點點被強化。在被視作上映后關鍵節點的首周末,《阿凡達2》的國內累計票房3.97億元,全球累計票房4.35億美元,均不及預期。
先是被爆出貓眼專業版平臺對其內地總票房的預測已下調至10億元(此前業內預測望沖擊30億元);接著是它的出品方迪士尼股價持續走低,一度創下近2年來新低;
之后又有人發現,數日前官宣定檔不久的喜劇電影《保你平安》,在12月21日臨時宣布撤檔,被視作是《阿凡達2》影響的結果……所有這些都好像在順理成章地證明,《阿凡達2》撲街了。
“口碑票房雙失利”,“失去票房號召力”,“救市失敗”……《阿凡達2》一時間被貼上種種糟糕的標簽。嚴格的看客們紛紛挑起了電影的毛病,看起來比任何時候都理智、冷靜。
他們評價的參考系之一,也自然而然對準了13年前上映的那部《阿凡達》。
《阿凡達2》可以說是頂著第一部的光環出生的。2009年《阿凡達》全球上映,隨之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29.2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超越《泰坦尼克號》成為全球影史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也是首部票房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電影)。
這一保持了約10年之久的紀錄曾被2019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超越,但隨著2021年在中國重映,《阿凡達》又重回票房榜冠軍。
圖源:《阿凡達》官方海報
很多國內觀眾至今仍記得《阿凡達》上映那年的場面,人們驚嘆于從未見過的讓人眼花繚亂的真人3D,很多地方的觀眾買不到票,甚至有影院因放映過于密集而導致設備燒損……
這些熱鬧顯然沒有延續到《阿凡達2》。于是在對《阿凡達》的“懷念”中,很多人越發覺得眼前這部《阿凡達2》不能稱之為一部合格的作品。
可是回過頭來想,能不能超越第一部,票房有多少,故事是不是講得完美,特效有沒有喧賓奪主,這些就是評價《阿凡達2》的全部標準嗎?
放在三年前可能是,但是這會兒就不見得了。
不少人大概都記得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這樣一張截圖:
那是在全國各地依然被疫情籠罩的11月。當時有平臺統計,在11月29日,全國影院單日票房僅有536.71萬,成為自2020年7月20日(全國影院停業半年復工日)以來,近兩年單日最低票房。11月28日則以601.02萬的票房位列第四低。
彼時更多觀眾的切身體會則是,已經忘記自己上一次進電影院是什么時候。
為數不多電影院開著的日子里,戴著口罩隔座觀影成了日常;人們已經數不清經歷過多少次電影上映取消或延期,不時傳出的某家影院停業的消息讓人傷感;開始時,大家還不易發覺電影院停業對自己有多少影響,可慢慢地,越來越多人開始想念起能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日子,才發現這件事原來是生活的必須,自己原來這么需要煙火氣和人群。
影院從業者們感觸更深,大家討論的話題,從幾年前“國內又增加了多少塊屏幕”,“怎么在下游占領更多話語權、提高影院的核心競爭力”,變成了讓他們無奈的“先活下去”。
所以擺著精英的姿態來審視《阿凡達2》的人,大概是已經忘了沒有電影可看那段時間的苦,又或者說,還沒有從那段苦澀的日子里走出來。
《阿凡達2》是人們恢復正常生活秩序以后,能在電影院看到的第一部水準至少在及格線之上的頂級制作大片。
電影本身就是大眾娛樂的一部分,當已經遠離電影院數月的觀眾突然被解除封印,再一次享受到自由出入影院的快樂時,能看到《阿凡達2》這樣的影片已經是最好的安慰。開心應該是觀眾的第一情緒,如果忽略這些人之常情開始去批判《阿凡達2》的種種,未免也有些刻薄。
何況,《阿凡達2》本身遠沒有一些人說的那樣不堪。
《阿凡達2》講述了在第一部劇情結束的十多年后,曾經的地球殘疾軍人、如今的潘多拉星球納美族的族長杰克·薩利和納美人妻子奈蒂莉面臨人類阿凡達的威脅,共同守護四個孩子的故事。
如果你進電影院就是為了去檢查《阿凡達2》的故事,那么結果很可能會讓你失望——和其他好萊塢電影一樣,《阿凡達2》全片幾乎也是靠強情節和有強行動線的主人公推進的,并無太多新意;
并且這部長達193分鐘的電影,劇情簡單到甚至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就像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自己說的那樣,《阿凡達2》的“情節將跟隨杰克一家發展,這更像是一個與人類斗爭的家庭傳奇”。
平心而論,如果不吹毛求疵,去質疑一些類似“為什么在電影里看不到任何人類未來科技痕跡”的問題,其實很容易做出這樣的判斷:雖然《阿凡達2》的劇作手法很傳統、常規,但它在編劇技巧上基本沒什么特別明顯的缺陷,甚至還很流暢。
那么,花三個多小時來講一個簡單的故事有必要嗎?
在卡梅隆這里,有。《阿凡達2》是一部完完全全靠“幻想”組成的電影,其實不只是卡梅隆,近些年許多這類影片的時長都不短,比如169分鐘的《星際穿越》,176分鐘的《新蝙蝠俠》和156分鐘的《沙丘》等等。
這些電影都試圖通過超長的時長來完成一件事——讓觀眾有足夠時間來進入電影里描繪的那個世界。
就像影評人張小北在文章里寫道的那樣,“電影的沉浸感并不是一種輕易能獲得的觀影感受,它需要時間和感知力……電影里的視覺奇觀是必要的,因為它們能夠拓展電影的世界觀,讓觀眾相信故事的主角是真實地生活在那個世界,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我們一起在成長和變化。”
只不過比起其他奇觀類電影,卡梅隆在《阿凡達2》里花了更大的技術成本去營造一個幻想中的世界。
舉個例子,《阿凡達2》劇情的主要場景發生在水下,水流絲滑清透的質感,是視覺技術最難呈現的部分,卡梅隆自己也說,“只要拍攝跟水有關的東西,難度就一定上升十倍”。
卡梅隆和團隊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包括了如何進行水下動作捕捉、消除水面反射對傳統光學動捕效果的影響等等,“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新技術,花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來解決我們要怎么做。”為此他們還在曼哈頓的海灘攝影棚搭出了一個巨大的水箱,容納了足以復刻真實世界海洋環境的水量。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能更加細致地描繪那個幻想出來的潘多拉世界的所有細節,并盡可能地把這些細節和觀眾的認知統一起來。而只有當我們通過這些奇觀進入杰克的人生,才會真正認可他的家庭,和這些外星種族產生情感共鳴。
此時正在觀影的我們也就不會覺得三個小時有多難捱,甚至直到結束都會不舍離開,開始期待起下一次潘多拉星球的旅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其實很難去脫離技術去評價《阿凡達2》,衡量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也從來都不只有故事。
何況電影史本身就是一部電影技術的發展史。回顧電影史就會發現,電影藝術的每一次發展都伴隨著技術的推進和改革——從《火車進站》等早期電影單純嘗試拍攝,到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開創了眾多特效技術,再到《爵士歌手》開啟了有聲片時代等等,無一沒有技術發展的印記。
盡管每次技術革新都不一定能做到和電影藝術性的統一,很多具有標志意義的影片也并不見得就能被觀眾喜歡,但這些并不妨礙它們在歷史中擁有自己的位置。
所以這個時候,怎樣評價《阿凡達2》的問題就變成了,你如何理解電影的本質。如果你認為電影是一種視覺體驗,那么《阿凡達2》完完全全就是你的菜;如果你更看重一部電影的文學性和思想性,那么有再多的特效也都是畫蛇添足。而就像影評人周黎明評價的那樣,“以文學性見長的電影作品值得珍視,同樣,處于天平另一端的奇觀電影也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過在生活重啟的節骨眼上,我們不妨放下防備,先去電影院高興高興,沒準就能看出《阿凡達2》的美來。
卡梅隆曾不止一次公開說過自己的海洋情結,“我熱愛海洋,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覺得海洋就像一個我能到達的外星球。我喜歡神秘莫測的海底和奇妙的海洋生物……如果不是一個電影人,我一定樂得當一個海洋學家或是海底探險家。”
在很難看到作者意圖的眾多好萊塢大片里,《阿凡達2》顯得如此與眾不同。這個萌發于《泰坦尼克號》之前的故事,到今天終于借助技術的成熟得以實現,想想也挺浪漫的。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