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闖關上市壓力猶存:抓住時機擴張,約談與整改并行
2014年成立的嘀嗒拼車,在出行領域選擇了另一條路,放棄競爭激烈的網約車,用拼車的形式賺取私家車主的信息服務費,逐漸成為了今日的模樣。
2018年1月,嘀嗒拼車更名為嘀嗒出行,還在這一年打通了多地出租車的業務。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初長成,并向資本市場發起了沖刺,準備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近三年,嘀嗒出行的順風車交易額大漲。同樣的,其整體營收從2017年的不足5000萬元,飆升至2019年的接近6億元,2020年上半年也營收超過3億元。在出行的道路上,嘀嗒出行能行得通么?
主營順風車業務
根據介紹,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務覆蓋了366個城市,占據了66.5%的市場份額。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出行APP注冊用戶總數為1.8億,平均月活用戶(MAU)為1470萬。
而易觀千帆發布的2020年4月中國順風車服務平臺月活躍用戶規模數據顯示,滴滴出行順風車以5334萬人位列第一,哈啰出行以1637.5萬人排名第二,嘀嗒出行以557.9萬人排名第三。
不過,嘀嗒出行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其競爭地位可能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挽留及吸引用戶擴大規模的能力、提供卓越用戶體驗的能力及與其競爭對手相比旗下服務的聲譽、普及程度、價格、實用性、易用性、性能及可靠性的影響等。
整體來看,2017、2018、2019年,嘀嗒出行的營收分別為0.49億元、1.18億元與5.81億元,同期的毛利為0.24億元、0.69億元和4.62億元。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營收3.10億元,2019年同期為1.87億元。
據了解,嘀嗒出行主要通過向平臺上提供順風車搭乘的私家車主收取服務費產生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與2020年上半年,嘀嗒的順風車平均服務費率分別為3.7%、4.1%、6.3%、8.3%。
報告期內,嘀嗒出行從順風車平臺產生的收入分別為2770.2萬元、7790.0萬元、5.33億元與2.73億元,分別占其同期總收入的56.6%、66.3%、91.9%與87.8%,占比逐漸增加。
不過,嘀嗒出行的另一項重要業務——出租車卻并未給其帶來與其規模相對于的營收。數據顯示,其出租車業務在2019年下半年才開始有所營收,全年的收入為626.0萬元,2020年上半年為1556.1萬元。
根據招股書,嘀嗒出行于2019年下半年開拓“智慧出租車”新業務。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在86個城市提供出租車網約服務,并與17個城市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出租車網約市場中,嘀嗒出行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玩家不言而喻,是在移動出行領域尤其是網約車領域占據了大部分份額的滴滴出行。
抓住時機擴張
不少人認為,嘀嗒出行之所以能夠在近幾年獲得迅猛發展,與其競爭對手滴滴出行的順風車業務在2018年末的下線整改有關。同期,發力順風車業務的還有哈啰出行等。
網約車內參研究員盧布表示,嘀嗒出行對順風車市場份額的計算沒有問題,但問題在于2019年有著特殊的市場背景。這一年,滴滴出行直至2019年11月才試探性地恢復了7個城市的業務。
盧布認為,“嘀嗒出行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占據了66.5%的市場份額。到2020年6月19日,滴滴順風車已在全國300個城市恢復服務,嘀嗒出行2020年的市場份額肯定會大幅縮小。”
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搭乘訂單分別為2360萬份、4820萬份和1.79億份。其中,2018年、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104.2%和270.5%。
事實上,為了保持對市場的占有率,嘀嗒出行加大了對于順風車的補貼(“用戶獎勵”)。根據招股書,嘀嗒出行2020年上半年對順風車乘客的補貼費用,占其銷售費用的比重由2019年的20.5%增至46.1%。
綜合來看,2017年、2018年與2019年,嘀嗒出行的服務成本分別為2470萬元、4870萬元與1.19億元,分別占其同期總收益的50.5%、41.4%與20.5%。2019年上半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別為4720萬元、5530萬元,占比為25.3%、17.8%。
其中,嘀嗒出行付出的補貼金額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為576.6萬元、915.5萬元、139.3萬元。滴滴出行的暫時退出,使得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務在2019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也正是在2019年,嘀嗒出行削減了服務成本以及銷售、營銷開支,致使其在2019年實現了經調整凈利潤為正。數據顯示,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1.72億元、1.51億元。
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再度加大了對順風車乘客的補貼力度。數據顯示,其在2020年上半年就投入了0.37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14倍。不過,嘀嗒出行對出租車業務的補貼則大幅減少,由2019年的同期4660萬元降至450萬元。
整體來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嘀嗒出行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9935萬、1.09億元、2.19億元,分別占其同期總收入的203.0%、930.7%、37.7%。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其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1.09億元、0.80億元。
壓力猶存
貝多財經了解到,作為2019年“國內最大的順風車平臺”,嘀嗒出行的壓力也不小。尤其是遞交赴港招股書后,市場及監管對嘀嗒出行的關注倍增。
今年12月7日,交通運輸部等對包括嘀嗒出行在內的多家網約車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據了解,約談與近期媒體屢次報道嘀嗒出行等順風車平臺公司的產品安全問題有關。
其中,嘀嗒出行等被約談的主要原因是嘀嗒“附近訂單”功能偏離順風車的運營本質,涉嫌以順風車名義從事非法網約車業務,用戶頭像顯示性別、開展長途城際服務等方面存在安全風險隱患。
交通運輸部要求相關平臺立行立改,修正順風車產品,不得以順風車名義提供非法網約車服務,切實消除安全風險隱患;舉一反三,堅守順風車本質,采取有力措施確保順風車規范運行,更好地滿足群眾出行需求。
而后,嘀嗒出行方面回應稱,將“附近訂單”功能修正為更能精準反映順風車本質特征的“臨時路線”功能,讓臨時外出的車主能夠基于自身出行需求、通過商圈提前發布出行信息、快捷匹配順路乘客。
同時,嘀嗒出行表示,其順風車的“臨時路線”和“常用路線”一起,共同受到平臺每日接單次數及合乘價格限制,合乘價格為當地商業運營車輛定價50%左右的一口價,且稱“在嘀嗒平臺上,任何順風車主都無法實現以營利為目的”。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嘀嗒出行的車主界面,“附近訂單”功能模組排布在屏幕下端。通往不同城區的合乘需求被分門別類排列在順風車主接單界面上,還展示了不同目的地、不同路線上乘客的需求總量,車主可根據情況選擇訂單。
而交通運輸部則指出,順風車應滿足:一是應以車主自身出行需求為前提、事先發布出行信息;二是由出行線路相同的人選擇合乘車輛;三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四是每車每日合乘次數應有一定限制。
按照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指導意見,從事順風車業務必須是車主事先發布出行信息,由乘客來選擇,而不能由車主選擇乘客的出行需求。有地方交管部門認為,嘀嗒出行是乘客事先發布,車主選擇乘客,因此不屬于順風車。
其中,合肥市交通運輸局更是明確表示,對于嘀嗒出行等自詡為順風車的平臺公司,不符合指導意見中對于順風車的定義及要求。“因此,其在合肥開展的順風車業務一律為違法行為。”
不過,嘀嗒出行則稱,從本質上來看,任何順風車主都無法在嘀嗒出行實現以營利為目的。同時,嘀嗒出行遵循的是車主先設定出行路線,然后根據乘客的路線進行匹配,需車主與乘客雙方二次確認方可完成合乘。
在體驗中,貝多財經發現,嘀嗒出行設置了“預付車費,接單即走”的按鈕,系統提示稱,預先支付車費,系統可優先匹配,車主接單無需再次確認。同樣的,還有“感謝費”相關按鈕。
換句話說,乘客在叫車時可以通過“加價”的形式,促使順風車車主積極接單。或者以先付錢這一做法,獲得更多順路車主的匹配機會,增加叫車的成功率。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