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教育情結
作者:龔進輝
眾所周知,曾當過老師的阿里創始人馬云一直心系教育。盡管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沒當過一天老師,但他對教育的關心一點也不亞于馬云,同樣擁有濃厚、不舍的教育情節。
一個實錘便是,去年5月,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外界都在關注華為如何度過這場危機,任正非在接受央視專訪時卻鮮少提及華為的應對策略,反而大談特談教育,讓外界大感意外。
對此,任正非直言,“我關心教育不是關心華為,是關心我們國家。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此前,他曾表示,“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在任正非看來,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再窮也不能窮老師,再窮也要對未來投資。“如果我們的教育像日本、北歐、德國一樣,我們國家還擔心什么和美國競爭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教師待遇不高,優秀的人都不愿意去當老師,那只會馬太效應,越來越差。”
“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是什么,比如硬件、鐵路、公路、交通設施、城市建設、自來水各種環境的硬設施,硬設施沒有靈魂的。靈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學、在于教育,一個國家有硬的基礎設施,一定要有軟的土壤,沒有這層軟的土壤任何莊稼不能生長。”他說道。
任正非認為,國家的未來就是教育,要從最基礎抓起,要尊師重教,只有這樣,將來國家二三十年、三五十年才有希望。“我們要看到他們(教師)是我們祖國的未來,他們是國家未來,他們擔負著花朵,給花朵澆水的人。我們都不給花朵澆水的人一種事業心、一種使命感的話,他就少澆兩次水,花枯萎了,我們不就是一個喬布斯少掉了嗎?”
他表示,中美貿易的根本問題還是科教,即科技教育水平,“國家一定要開放才有未來,但是開放一定自己要強身健體,強身健體的最終是要有文化素質。”他以德國和日本為例,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在二戰后快速恢復、走向振興,得益于它們的人才、教育和基礎。
“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是人,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這一點應該是很重要的。”任正非強調。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7月底任正非3天拜訪4所高校,頻率之高實屬罕見,對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
考慮到華為近期啟動“南泥灣”項目,加速推進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屏業務,意在規避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其本質上是斷供危機下的產物,突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任正非高校之行被外界解讀為向美國發出明確信號,即華為要發揚“南泥灣”的精神,建立去美化供應鏈,并為5G及未來人工智能儲備尖端人才,加強與高校合作勢在必行。
因此,你會看到,任正非在與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的會面中表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未來我們拼什么,就是拼教育、拼人才。”同時,他在上海交大的座談中提及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非常之快,希望大學像“燈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希望華為與交大有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共同發現創新機遇,并盡快轉化為真正的產業成果;雙方合力為國家關鍵領域、世界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突破做出貢獻。”任正非毫不掩飾華為與上海交大攜手打贏人才爭奪戰的野心。
除了密集到訪知名高校之外,最近華為“天才少年”項目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該項目由任正非親自發起,旨在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他表示,華為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鉆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
據悉,華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資都是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共有三檔,最高年薪達201萬元。目前,全球僅有4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博士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張霽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學霸,經過七輪嚴苛篩選才拿到最高offer。
華為慷慨地用高薪來吸引頂級人才加盟,不僅體現出對頂級人才的高度重視,也對“天才少年”寄予厚望,希望做到人盡其才。對此,張霽表示,“最近華為在國外受到一些所謂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夠把所學所用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發揮出來,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咱就盡力幫助華為渡過一些難關。”
種種跡象表明,心系教育就是心系國家未來,任正非親力親為,簡直為教育操碎了心,層次格局高,為他點贊!不過,話說回來,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是華為走向成功、不斷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任正非正是充分享受到教育帶來的發展紅利,才會對教育的認知更為深刻,對教育的投入格外上心。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