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市場井噴,但內容依舊為王?
文|李北辰
種種跡象表明,智能音箱正在成為“后手機時代”第一個真正被大眾接受的智能硬件產品。
奧維云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1556萬臺,同比增長233%;銷售額30.1億元,同比增長149%。這意味著,中國上半年智能音箱的銷量,已經接近2018年全年。
事實上,Canalys的報告此前就已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智能音箱出貨量全球占比51%,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能音箱市場。而根據奧維云網(AVC)預測,2019年中國智能音箱銷量達3430萬,同比增長111%;銷售額為70.3億元,同比增長93%。
市場迅猛增長,原因不一而足。
最直接的是價格,眾所周知,過去兩年,各巨頭一系列疾風驟雨般的降價狂潮,直接將智能音箱腰斬到了“白菜價”,單臺設備的平均銷售額大概僅為一兩百元。這種“白菜價”的直接結果就是,哪怕是對人工智能一無所知的“小白”用戶,以一頓周末聚餐的價格,用上傳說中的智能音箱,也委實是一種“穩賺不賠”的理性選擇。
事實上,我身邊很多買了智能音箱的朋友,都是用來淘汰家里落滿灰塵的中低端傳統音箱。考慮到傳統藍牙音箱內容源分散,操作冗余等缺點,就用戶體驗來說,智能音箱對傳統藍牙音箱市場是一次“降維攻擊”,前者大面積取代后者,也算是順理成章——更何況,就像是用單反與智能手機拍照的群體判若云泥,倘若嚴格區分,發燒友音箱與智能音箱也不完全屬于同一品類。
而說到智能手機,有趣的是,從市場反饋來看,就像大眾在偶遇智能手機后,瞬間開始嫌棄用了多年的功能機,人們一旦用上智能音箱,產生的黏性往往非常高,大多數人很難退回到“傳統音箱時代”。
但據我觀察,這種黏性來源,目前主要是依靠內容的豐富度——至少從我個人的使用狀況來看,現在的智能音箱,更像是一個可以語音控制的智能外掛“內容播放器”。
這也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相比于語音交互技術的“趨同”,內容資源也許才是智能音箱的最大壁壘,而且不同于國外內容資源的相對開放,無論音頻還是視頻,中國市場的版權之爭都更為驚心動魄,誰擁有“不受制于人”的內容越多,誰的壁壘也就越夯實。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現階段,有兩點硬性約束,橫亙在作為“中樞”的智能音箱面前。
其一來自技術。或許是暗合了某種生物本能,人類(尤其是小孩)很容易把“會說話”的物體視作“無障礙溝通對象”,加之在好萊塢的科幻洗禮下,在不少人的期待中,他們花一兩百塊購買的智能音箱,能立即委以“智能管家”重任,可以幫忙打理家里一切,還能在無聊時陪人聊天。這顯然不切實際,實際上,目前語音交互技術盡管識別率很高,但只能完成模式化應對,一旦試圖進行跨場景和跨任務對話,就會經常陷入尬聊,人與機器離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交流”還有一段漫長之路——而這段路要遠慢于智能音箱落地的速度,所以對巨頭們來說,尤其在各家技術尚未拉開梯隊差距時,當下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管理用戶預期。
其二來自商業。在巨頭的期許中,中國家庭連接的智能設備會越來越多,它們理應受控于同一中樞,但現實骨感的一面是:目前整個中國智能家電的占比率很低,而且至少幾年內,可連接智能設備都不會豐富到剛需程度,對普通用戶而言,家電被智能音箱喚醒也許是個偽需求。
所以在不少人眼中,在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上,智能音箱有可能只是一個“過客性”產品,今年智能音箱的井噴之勢,帶動更多的是大眾對智能家居的模糊認知——人們花一兩百塊錢,窺見到語音交互的未來一隅,僅此而已。
當然,切換到另一個更大,更常見的邏輯上,遵循著互聯網時代的傳統劇本,在這個行業,規模往往就是一切,巨頭們以低價造爆款,以補貼換認知,其實是為了率先掀起網絡效應。
說到底,這是一場只屬于巨頭的游戲。奧維云網(AVC)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TOP3品牌的市場份額達到93.3%。百度,阿里,小米,為搶奪未來入口殺紅了眼,也濺了創業公司一身血。
嗯,盡管智能音箱不是遠場語音交互的最終形態,距離成為智能中樞“連接萬物”也前路漫漫,但它會大面積替代傳統音箱,無疑是一種確定性的未來。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