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融回不到從前的意氣風發 樂視烙印太深太重
【藍科技】祁浩然
換了一身行頭之后,從前的樂視電視以樂融身份粉墨登場。
5月7日,作為曾經互聯網電視的“第一”品牌,LeTV電視中文品牌正式由樂視更名為樂融。同時,該品牌定下了年內回歸互聯網電視第一陣營的目標。
中國企業其實是需要這種執著精神的。樂融電視能不能回光返照姑且不表,僅就他們對造電視的執著而言是需要表揚的。
但是,商戰不能靠精神鼓勵活著,他們唯一的硬指標是銷量。
樂融能不能再回到樂視時代的高光表現,消費者能不能用雙手投出贊成票?首先我們應該分析一下外部環境。
6年之間已是滄海桑田
讓時光倒轉,我們大概梳理一下樂融的前世今生。
2013年,在互聯網浪潮之下,以樂視、小米為首的互聯網電視品牌用全新的姿態進入電視行業。他們以互聯網電視、生態鏈之名,撩撥起了消費者的欲望。
在當時開機率較低的情況下,互聯網電視的興起似乎能起到拯救電視行業的作用。
通過抓住年輕消費者的新生代個性化需求,使用戶從被動變為主動,隨心點播想觀看的內容,而非強迫用戶定時定點觀看節目。
這一模式的運用極大滿足了消費者對大屏影視需求的同時也點燃了消費者對于電視的熱情。
中國企業的一大特征是喜歡跟風。受此影響短時間內,互聯網電視品牌陣營迅速擴張。根據中怡康數據顯示,從2013年初到2016年6月,行業內互聯網電視品牌數量暴增,達到18個。一時間,互聯網電視百花齊放。
然而狂歡過后很快趨于寂落。到2017年時,互聯網電視行業經歷了一系列的巨變。
根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發布的2017年《平板電視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全年電視銷量達到4800萬臺。而參戰者眾多的互聯網電視品牌銷量僅有區區的480萬臺,只占到10%的份額。
同時在這一年,作為互聯網電視的領頭羊樂視爆發了資金鏈短缺、大量裁員、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并且隨著上游面板價格上漲、政策調控、利潤萎縮等一系列的原因,互聯網電視行業的危機集中爆發。
在互聯網電視風光無限之中,也恰恰給予老牌電視重新蓄力的機會。他們開始用技術和更接近年輕人的方法做足了營銷。
“內容+硬件”模式成為老牌電視的新常態。老品牌也在不斷深化路徑,創立各自的子品牌。如:海信VIDAA、TCL雷鳥、康佳KKTV、創維酷開等,以此來應對不同的人群。
隨著互聯網電視大潮退卻,更多的消費者回歸到了原點。他們感受到了老牌電視的技術厚度、服務優勢等。再加上老牌電視開始注入更多的互聯網基因,他們打出的互聯網電視相較樂融而言,更會受到歡迎。
因為他們有技術優勢、生產制造優勢、用戶優勢和服務優勢等。或許樂融電視OEM的產品來源于上述企業,但消費者越來越理性。
互聯網電視具有“速生”特征
不是樂融電視技術不好,而是樂視電視過去幾年的表現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太深。
在百度貼吧上,有人留言:“當地買樂視電視主要有一點是送幾年的超級會員,現在無恥的樂宙,超級會員幾乎沒有資源,所有的資源都需要一個新的家庭超級會員,這個會員還賣的挺貴,原來的超級會員已經沒用了。垃圾樂神,千萬別上當啊。”
這正是過去幾年樂視電視出現的問題之一。所以,當樂融電視推向市場,他需要的不是美畫產品和技術,而是如何取得信任、如何讓消費者在認知中去掉樂視這張標簽才更重要。
如果從行業來看,互聯網電視在資本催生之下,以“速生”方式迅速推向市場,是典型資本獲利型。因為投資人需要在短期獲利,因此他們希望推高估值,做好營銷功夫。
但電視行業本身是一個慢活兒,需要用核心技術打磨,需要生產制造、管理、技術、服務、供應鏈等一系列龐大的體系支撐,這恰恰是互聯網電視的短板。
說到底,互聯網電視從“萬人追捧”到如今的如履薄冰,其本質還是自身發展的缺陷所導致。
電視并不是快消品,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創新研發、售后服務等全體系的運作,而這些都是互聯網電視行業所不具備的。
在缺乏核心技術、生產經驗、售后服務和依靠代工模式所產出的互聯網電視,其所依靠的僅僅是激進的營銷和低廉的價格。
然而這些本就不是電視行業立足的核心與根本。當前,中國彩電也之所以能夠屹立于全球舞臺,依靠的也不是低價和營銷,而是使用核心技術、品質和品牌來贏得全球消費者的關注。
我們希望樂融電視能有更好的未來,但他面臨著諸多對手。
樂融同期的對手小米電視現在風生水起,顯然要追上小米電視的步伐會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小米的生態鏈和全球化已非今日樂融所能比擬的。
再看老品牌電視的表現。海信、TCL、康佳、長虹、創維這五個品牌,都推出了智能電視或者具有鮮明的互聯網電視特征。他們的優勢在于用戶、品牌、技術、制造等。
經過前幾年的檢驗,更多的消費者還是把購買彩電的目光鎖定在了上述幾家知名品牌身上,因為他們會更讓消費者放心。
樂視走了,樂融來了,本質上是沒有變化的。從前樂視給市場留下了太深的烙印,現在的樂融,能逐漸抹去消費者此前的樂視印痕嗎?
當然,按照此前樂視的打法,如果用價格沖擊,樂融也一定會有市場。因為還有一部分人更喜歡低價。
本文原創于藍科技,本站原創文章所有權歸藍科技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侵權必究。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