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里再喊“投入無上限”,餓了么會重復優酷的故事嗎?
作為BAT巨頭之一,阿里不差錢,更舍得花錢。在花45億美金買下優酷之后,又“壕”擲95億美金買下餓了么。重金買下兩大公司之后,阿里又如出一轍的宣布“投入無上限”。
有錢任性,這的確讓人無可辯駁,但吊詭的是:當阿里越是說投入無上限時,這個業務反而越做不好。近日,《財經》發布了題為《誰來拯救阿里大文娛?》的報道,文章就提到“阿里慣用的思路是:運用強大的組織能力、充沛的現金投入和干部厚度,舉全員之力來將一個夢想變成現實。在很多業務上阿里確實戰無不勝,但大文娛的五年故事證明了,上述這一切都不是萬能的。”
本山大叔曾用精彩演技告訴我們,“不差錢”的豪爽未必會換來好結果。“不差錢”的阿里一面揮舞著“投入無上限”的金元大棒,一面卻讓所投入的業務乃至行業陷入了“投入無上限”的“詛咒”。
試圖以金錢解決所有問題的阿里,卻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富養”的優酷怎么了?“不差錢”的阿里做錯了什么?“投入無上限”的餓了么會重蹈優酷的覆轍嗎?
“富養”的優酷怎么了?
在這個溫暖的陽春三月,優酷員工可能會覺得格外“冷”。據數名阿里離職及準離職員工證實,3月28日是阿里大文娛優酷團隊第一批裁撤員工的截止日。而且這還不是結束——此次優酷批量裁員,被內部員工稱為“只是個開始”,是阿里大文娛優酷內部整頓的一部分。
對于裁員,阿里方面解釋稱:“目前優酷只是少量人員變動,一方面有去年12月以來內部整頓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針對新財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業務目標作出的正常的績效優化和組織升級”。
優酷是否真的在裁員先不論,作為曾經的在線視頻行業之王,優酷“沒落”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去年12月優酷日活用戶為7500萬,而愛奇藝與騰訊視頻日活用戶均過億——愛奇藝為1.18億,騰訊視頻為1.13億。今年2月,優酷日活用戶為8600多萬,但愛奇藝的日活用戶卻提升至1.28億。可見,優酷在日活用戶等關鍵指標上,相比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已經被拉開相當大的差距。優酷在視頻行業三國殺的競爭局面中已經掉隊。
優酷從王者變平庸,不由讓人發出“傷仲永”的感慨。2006年正式上線的優酷,此前也有過輝煌時期。通過并購土豆,優酷在當時成為視頻行業的NO.1。但在隨后的競爭中,優酷卻逐漸掉隊。尤其是2010年成立的愛奇藝、2011年上線的騰訊視頻這些后起之秀,給優酷帶來巨大沖擊。為了能夠在資金量上抗衡對手,優酷后來選擇“賣身”阿里。
委身阿里之后,優酷不再囊中羞澀,反而一下子“壕”了起來。“優酷怎么從第一的位置上被拉下來的,也要用同樣的方式回到第一。”阿里大文娛第一任CEO俞永福在無數公開場合說過,要用“富養女兒”的心態做文娛業務。
然而,阿里越是“富養”和投入,不僅沒有為后者帶來本質上的變化,反而一次次作出“短視”的抉擇,一步步將自己推向深淵。
比如,優酷在會員業務上的失利,與其自身的錯誤策略就有直接關系,而這一抉擇直接導致優酷近年來呈現低迷態勢。據《財經》最近報道,優酷高管認為會員業務會影響廣告業務,于是在被阿里收購后的一次高級別內部會議上,會員業務被優酷高管投票從公司未來重點方向投出去。
在目前看來,會員業務對視頻網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據愛奇藝2018年財報顯示,在2018年第四季度結束時,愛奇藝的會員規模增長3660萬,達到8740萬人,會員服務的營業收入為106億元。而騰訊發布的2018年財報顯示,騰訊視頻的訂購用戶同比增長58%至8900萬。
“這世界很酷”是優酷的slogan,只是在阿里的主導下,如今的優酷卻一點也“酷”不起來。
“不差錢”的阿里做錯了什么?
在《財經》報道大文娛的文章里,記者直言:“阿里慣用的思路是:運用強大的組織能力、充沛的現金投入和干部厚度,舉全員之力來將一個夢想變成現實。在很多業務上阿里確實戰無不勝,但大文娛的五年故事證明了,上述這一切都不是萬能的。”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去年第四季度營收成本為467.86億元,而優酷所屬的阿里巴巴“數字媒體和娛樂業務”虧損就達到48.05億元。對此,阿里方面解釋:主要原因是在原創內容上的投入加大。
阿里加大原創內容的投入倒是不假,只是結果卻不如人意,優酷平臺在過去幾年并沒有出現真正意義的爆款內容。相比之下,優酷的兩大競對,愛奇藝有《中國新說唱》《偶像練習生》,騰訊也有《創造101》等爆款內容。
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優酷在采購影視、綜藝節目版權方面出手大方,甚至過于“壕”爽。比如,其他視頻網站對《春風十里不如你》的電視劇版權報價200萬、300萬,優酷卻以高于行業近3到4倍左右的價格,以800萬拿下這部電視劇的版權。
優酷不惜代價的爭搶內容,不僅造成了自己失去對好內容的專業評判標準,更造成整個行業內容版權虛高,對視頻行業的正常運行規律造成惡劣影響。甚至,內部發生了總裁楊偉東貪腐事件,和阿里這種大手大腳花錢也不無關系。
如果更深層次的去探討“阿里在優酷身上到底做錯了什么”,答案或許就出在阿里的“不差錢”。“不差錢”的阿里不自覺的流露著資本的傲慢與偏見,這種偏見讓他們認為只要揮舞“金元大棒”,就能將業務做好、擊敗對手并成功搶占市場,卻忽視了每一個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
而這種思維模式會進一步導致,阿里高管們急切的需要看到結果,而一旦投入沒有及時兌現,阿里就會出現搖擺。在《財經》的報道里介紹,一位熟識俞永福的人士曾說,他考慮最多的往往不是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夢想什么,而是什么能帶來最大的回報。“骨子里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發芽開出花。”
“五年過去,阿里大文娛輪換了三任總裁、十位核心高管,更換了三次戰略思路,一個季度就能燒掉64億元人民幣,職業經理人、阿里元老、新生代干將來了又走,他們永不放棄、永遠在試錯,但這條路似乎怎么都走不通。”
而領導更換、戰略搖擺,帶來的則是團隊的人心惶惶。有優酷前員工就表示,阿里入主優酷后,確實有著種種不適應,最后也影響了優酷戰斗力。他提到,“阿里帶來了大數據理念,數據考核一切。但文娛行業大數據不能解決一切,最終結果是‘數據造假’”。
于是,結果就是在阿里巴巴開疆拓土的新業務里,大文娛最受質疑,而且不管誰來都沒有辦法拯救阿里大文娛。“在這里倒下了無數英雄。從俞永福到楊偉東,從高曉松到宋柯,他們激情而來、落寞離去。”
餓了么會重蹈優酷覆轍嗎?
面對外界的質疑,阿里大文娛不管是前任CEO俞永福、楊偉東還是現任CEO樊路遠,都喜歡說:阿里對文娛“投入無上限”。巧合的是,新官上任的餓了么CEO王磊和阿里大文娛高管過往的回答如出一轍:投入無上限。
事實上,阿里在餓了么身上也的確重復著在優酷身上的金元政策。據介紹,去年7月初,餓了么高調宣布要在兩個月的時間中投入數十億元開啟“夏季戰役”。當時有數據顯示,僅南京一城,10天就增長了5%的市場份額,上海在7月12日當天的交易額突破1億元。時隔半年左右,餓了么再次開啟補貼之戰,在大理推出高額補貼,甚至一度出現25元餐費補貼24元的瘋狂。
阿里的瘋狂補貼也讓餓了么的員工不知所措。在36氪最近發布的一篇報道中,一位餓了么老員工就表示,宣布被阿里收購前后,許多餓了么員工度過了從不相信,到失落、迷茫,再到觀望的心里調試期,對于餓了么未來將何去何從似乎非常不確定。
餓了么老員工對于現狀表示出來的迷茫并不難理解,因為誰都知道世上沒有平白無故的投入。阿里集團CFO在三季度財報會上坦言,按照業務虧損額排序,餓了么排在首位,獨立運營并融資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自然要為下一步做準備,無論市場份額還是營收能力,它都需要交出一份好看的答卷。
但是對于餓了么的未來,外界卻似乎并不看好。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對中國外賣市場的調研報告,顯示用戶對外賣補貼價格敏感度高,忠誠度低。影響用戶使用外賣平臺的因素是依次是:衛生、口味、折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對折扣的敏感度從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當被問及對外賣服務提高價格作何反應時,超9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降低訂外賣的頻次和數量,甚至完全停用。眾所周知,補貼一定不是長久之策,這就意味著一旦阿里停止補貼了,那些因補貼而來的用戶將再次從餓了么平臺出走。
與此同時,餓了么還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補貼無法在三四線城市形成規模經濟。一、二線線城市外賣增長量降低,三四線城市成為餓了么發力的重要區域,但進軍低線城市意味著需要打造外送網絡以解決物流問題,而三四線城市對于價格敏感度更高,且人口密度更低,難以實現規模經濟。
《金融時報》文章指出,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業務之一,餓了么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收對阿里整體貢獻有限,但卻影響了整體支出。顯然餓了么的補貼和薪資是拖累阿里贏利的重要部分,如果它繼續挑戰美團,進軍低線城市,阿里投資人未來將會感到不安。
〖科技說說〗由資深媒體人,前和訊網、21世紀網科技頻道主編劉勇創辦。專注于文娛、金融、新零售、智能科技等領域。商務合作及內容轉載,請添加微信:pintech001。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