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弄潮的年輕人來講,最幸運的莫過于趕上一波大潮?!焙翢o疑問,包括智慧生活、智能互聯等在內的人工智能產業,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大潮”。
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里,人工智能不僅比5G、物聯網、區塊鏈更具想象空間,其市場規模甚至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要來得龐大。根據普華永道的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而到2030年將達到15.7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3%。在具體應用層面,僅在人工智能推動下的智能家居領域,預計未來5年全球市場規模就將達到1550億美元。
所有這些數據都在表明:人工智能的大幕正在進一步開啟,智慧生活、智能互聯也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時期。以智慧生活、智能互聯為核心,縱觀全球范圍內的主流人工智能玩家,可以發現其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流派:一是以亞馬遜、谷歌為代表的音箱派;一是以華為、小米等為代表的智能手機派;還有一個則是以三星、TCL、海爾、LG等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派。
3月12日,AI和IoT領域迎來了新的強有力競爭者。TCL在2019春季發布會上,正式宣布將全面進入AI×IoT賽場。TCL智能終端業務群CEO王成闡述TCL對AI和IoT的理解:在AI和IoT的時代,產品體現為硬件+軟件+萬物連接和各種場景間的融合。從AI+IoT到AI×IoT,TCL意在以設備間互聯互通為基礎,讓用戶需求、IoT設備功能和AI能力三者相互組合,創造指數級增長的豐富場景,以滿足多樣化、智能化場景需求。對此,TCL以4T戰略——T-LIFE、T-HOME、T-LODGE、T-PARK,進行全場景全品類的智慧生活布局。TCL也以三大門派大戰局的全新參戰者,讓消費電子派的實力大增,同時也開始有力地改變著原有的競爭格局。

無論對于TCL,還是對于其他任何一個廠商而言,智慧生活、智能互聯這一戰略要沖的打造,都是一個長期、龐大、系統的工程。既需要戰略、節奏和速度的平衡;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更需要對入口、硬件、軟件、場景、產業鏈、發展路徑等有著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對人工智能產業的“認知紅利”,做到先發先至甚至是后發先至。
重新定義和理解入口:入口去中心化,但又無處不在
爭入口,一度是互聯網行業的第一定律,因為互聯網行業有“得入口者得天下”的說法。在以智慧生活、智能互聯為核心代表的人工智能領域,同樣存在著入口,但是這個入口和互聯網的入口概念不大一樣。對于人工智能的入口,土妖其是偏向于交互的對象、介質這一概念,用戶通過這些對象和介質,就可以進入人工智能的場景,并獲得相應的體驗與服務。
在入口方面,亞馬遜、谷歌等企業,是以智能音箱為入口的。以音箱為入口,優勢的地方,有至少有兩點:一是,智能音箱的門檻很低,可以方便廠商很好很快的切入智慧生活、智能互聯領域;二是對用戶而言,交互介質集中聚焦,語音交互也非常的方便。當然,其也有劣勢的地方:一方面是交互的場景受限,主要集中于居家場景,出了家門入口的概念和效應就不復存在;另一方面通過智能音箱,只能實現娛樂方面的輕度控制,除此之外,要想通過智能音箱再控制其它智能硬件,這中間就多了一道轉化程序,涉及到通信、傳輸、接口、交互、指令執行等各種問題,方方面面的挑戰不小。
和亞馬遜、谷歌不一樣,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廠商,是圍繞著智能手機做入口的,當然小米也有智能音箱,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智能手機。以智能手機為入口,最大的優勢在于,智能手機是離用戶最近的交互介質,而且和用戶幾乎是形影不離,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而劣勢的地方在于,智能手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如果要通過智能手機操控其他智能硬件,對各硬件間的融合、協調、標準化等要求較高,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還缺少如此龐大而復雜的跨產業整合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TCL和音箱派、智能手機派相比,在入口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就入口交互方式而言,前兩者基本只能做到語音交互,但是TCL終端產品除了最基礎的語音交互外,還可以通過電視大屏、智能魔顏美妝鏡等產品與用戶進行基于人像識別的視覺交互,同時在語音交互、視覺交互的基礎上,沉淀更豐富、更多維、更龐大的用戶數據,從而進一步實現和用戶進行情感交互。

就視覺交互方面,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TCL電視大屏人像識別能力的加持下,電視大屏可以通過圖像識別、聲紋識別等領先方式,認識和區別每一位家庭成員,并根據每一個人的交互習慣和興趣偏好,去預判他們的不同需求,并由此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

其實無論從電視大屏、智能魔顏美妝鏡等不同硬件去看,還是從語音交互、視覺交互、情感交互來說,都很明顯可以看出,TCL對智慧生活、智能互聯下的“入口”是有不一樣的定義和理解的。前面說到的這些可能都還只是第一步,TCL智能終端的終極目標很可能是:通過構建各式各樣的場景,讓入口逐步完成了去中心化的過程,但同時入口又變得無所不在。人走到哪里,入口就在哪里;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入口。這就是入口的最高境界,也是智慧生活、智能網聯的最高境界。而TCL無論是在2C端的智能產品擴張,還是在2B端的產業鏈支持,都是試圖通過全場景、全品類的深度布局,來引領“入口去中心化”的盡快到來。
硬件還是軟件,向左走向右走?
在TMT行業里一直存在硬件和軟件兩派的爭奪,從以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為代表的軟件派,和以蘋果、惠普、戴爾等為代表的硬件派的爭奪來看,軟件派似乎占據了一定的上風。但是在智慧生活、智能互聯網等人工智能領域,情況可能未必如此。
先看亞馬遜、谷歌。這兩者主要走的是軟件路線,因為智能音箱只是載體,核心是其背后的智能對話系統。軟件路線的優點是門檻低,切入簡單,但是由于掌控各種場景需求下的硬件整合能力,使其會面臨交互介質單一、交互方式單一等各種問題。這也些成了亞馬遜、谷歌這類廠商的一大短板。反過來,也是TCL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派的一大優勢之一。
再看華為、小米。他們選擇的是軟件為主硬件為輔的路線。以小米為例,此前推出了手機+AIoT的戰略,智慧生活、智能網聯可以說就是AIoT的重要組成部分。先不說軟件,單就硬件而言,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小米智能生態鏈的各大產品,其實既有創造營收的目的,同時也是開始為智慧生活、智能網聯業務做硬件儲備。只不過,智慧生活、智能網聯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硬件產品,小米熱衷于打造“網紅硬件”的風格,是否真正適合智慧生活、智能網聯時代,還是一個問號。
最后看TCL。和前幾者不同,TCL智能終端選擇的是:硬件+軟件+連接+融合的創新路線。今后,TCL智能終端將推動自身從單純的硬件產品生產銷售,蛻變為軟硬一體化、云管端整體解決方案的轉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品類智能終端業務,二是商用業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TCL智能終端就可以一方面,繼續提升硬件創意、設計、研發、工業制造、生產、品控、營銷、銷售、供應鏈、服務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此次發布會推出的“TCL全場景AI”能力的加持下,在理解引擎、情感計算引擎、個性推薦引擎、智慧場景引擎等四大引擎的驅動下,不僅可以讓TCL智能終端的軟件能力得到一次大的提升,同時,還能還借助全場景AI能力,實現對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小家電等全品類、全入口的打通與融合,從而滿足用戶更泛化的入口需求。
最終,TCL智能終端有望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狀態: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跟智慧生活、智能網聯相關的智能硬件,都是TCL智能終端“出品”,或者是和TCL智能終端形成生態聯盟的廠商提供,由此就有利于在硬件之間達成標準統一、風格統一、體驗統一,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也能夠極大增強用戶的品牌認知。
場景無處不在,時間即場景,位置即場景
TMT行業在走向產業智能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不斷解決場景智能化的過程。智能化的普及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突破時間和空間對場景智能化的限制過程。無論是亞馬遜、谷歌這一音箱派,還是華為、小米這一智能手機派,又或者是以TCL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派,因為出身不同、派別不同,因此其給廣大用戶構建的智能化場景,也不大一樣。整體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是亞馬遜、谷歌為代表形成的輕應用場景。比如,智能音箱可以為用戶播報時間、設置鬧鐘、查看天氣、讀書背詞、以及回答各種各樣的生活小問題等等,不難看出,所有這些都屬于輕應用的范疇。嚴苛地說,這并不能算真正意義的智能家居,離智慧生活、智能互聯更是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是華為、小米為代表促成的娛樂化場景。為什么說他們是偏娛樂化場景呢?這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作為智能手機派的代表,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都異常重視智能路由器的開發,兩者在這一領域也打得不可開交,這邊華為高調上線全新千兆子母路由——華為路由Q2 Pro,那邊小米路由器Mesh也正式開啟0元公測,而路由器無疑是通往娛樂世界的第一道關口;二是,無論是華為的HUAWEI HiLink戰略,還是小米此前推出了“手機+AIoT”的戰略,娛樂都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板塊之一。
第三,是以TCL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派所構建的重應用場景。之所以稱之為“重應用”,其實應該從物理空間、AI應用這兩大維度去解讀。
從物理空間上層面上看,TCL智能終端業務群在此次發布會上,祭出了包含T-LIFE、T-HOME、T-LODGE、T-PARK在內的“4T”戰略布局,可以說幾乎涵蓋了用戶個體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涉及到的居家、外住、社區以及其它公共場所等絕大部分物理空間。
具體來說,T-HOME,包括智能家電、智能門鎖、可視門鈴、智能開關、智能窗簾、智能照明、攝像頭等等;T-LIFE,則是跟用戶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智能電子產品,包括電動牙刷、智能美妝鏡、美容儀、AI翻譯機、耳機等等;而T-LODGE,是與智慧酒店系統平臺配套使用的相關技術產品,包括客房信息娛樂系統、無卡化系統、智能語音管家系統、智能照明系統等等;至于T-PARK,則即與智慧社區系統平臺配套使用的相關技術產品,包括門禁系統、一卡通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監控安防系統、停車管理系統等等。

從AI應用層面上看,同樣是本次發布會重磅推出的“TCL全場景AI”能力,則可以幫助用戶實現“全能、全員、全時、全屋”的優質AI體驗。
由此,就不難看出TCL智能終端在物理空間幾乎無死角的“無縫覆蓋”,加上在AI應用層面的“360度滿足”,讓TCL在應用上,可謂逼近了“全場景、全品類”的狀態。TCL在構建場景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又“打破”了場景的邊界,讓場景無處不在,幾乎實現了“時間即場景,空間即場景”——也即,用戶在任何時點上、任何地理位置里、任何空間中有需求,TCL智能終端都有相應的場景服務去滿足。所以,稱之為“重應用場景”,可謂名副其實。
值得一提的是,TCL智能終端這種“全場景、全品類”的追求,從互聯互通的角度上去看,是因為目前的智能家居產品,多少都存在著一些美中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智能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差,不能互聯或連接不穩定;另一方面智能設備的功能應用場景單一,設備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融合,所以,在TCL智能終端看來,只有連接融合的智慧生活場景才能為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而從用戶角度來看,這也是對用戶消費趨勢的滿足和引導。
回過頭來看,在這場智能化的場景爭奪戰中,TCL面臨其實碰上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優勢:天時方面,趕早不如趕巧,當下5G的爆發,解決了智能化過程中的聯網、通信、交互、計算、存儲、傳輸等各種基礎問題;地利方面,中國擁有最龐大、豐富、多元的人群和場景,可以為TCL提供各式各樣的市場實踐機會;人和方面,TCL不僅在全球市場擁有領軍地位,廣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同時TCL智能終端業務群在業務和組織創新之后,從上到下團結一心,正摩拳擦掌、充滿斗志。
毫無疑問,TCL智能終端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將不僅能夠有效推動AI×IoT的加速發展,同時也能逐步改變消費者選擇智能設備的標準。從看重“內容和應用”的第二條曲線,向看重“連接和融合”的第三條曲線轉移。因此,在TCL智能終端業務群CEO王成看來,未來3年內,僅生產單一品類的廠家和不能為用戶提供連接融合服務的廠家將出局,只有那些能夠提供全品類智能終端的廠家,才有望成為真正的頭部玩家。
發展路徑: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都不如內外兼修
和IT、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各個時代不同,在人工智能時代里,所謂的市場競爭,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競爭,地域優勢在人工智能時代,很可能不復存在。因此,除了前面說到的入口能力、軟硬件協同能力、場景需求解決方案能力之外,各大廠商還需掌握的一大能力是——全球化能力。
對于亞馬遜、谷歌這一音箱派選手而言,他們此前主打的是歐美市場,對中國這一世界最大的市場,還處于外部“游離”的狀態。這種疏離,不僅直接影響了其智能音箱等產品的銷售;更為重要的是,失去了中國巨大市場下的各種豐富、多元的場景,以及數量極為龐大的用戶數據,這些的缺失,對于智慧生活、智能網聯的競爭,都是不利的。
亞馬遜、谷歌,是要從國外走進來,而華為、小米則是要從國內走出去。不可否認,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在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基礎上,在國際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也僅僅只是限制于通信、智能手機等領域,在智慧生活、智能網聯等人工智能方面,他們還剛剛起步。
說到國際化,TCL可以說是中國所有消費電子類、乃至TMT大行業里,做得最好的企業之一。持續多年的全球化探索,TCL在全球的技術能力、全球市場渠道能力、全球品牌營銷能力等諸多方面可謂有目共睹:在北美市場,TCL市場份額排名保持著前三名的成績;在法國的市占率也進入前三;在德國,TCL品牌的認知度達到了72%;在東南亞、南美,TCL也都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在過去的2018年中,TCL彩電出貨量實現了“全球第二”的優異成績,而取得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和TCL的“制造基地遍布22個國家;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極具創意和創新地進行了冠名大國品牌、簽約內馬爾、贊助FIBA籃球世界杯、贊助美洲杯等大手筆的全球品牌建設和全球營銷推廣息息相關的。
可見,未來在智慧生活、智能網聯這個新戰場上,就國際化能力方面,相比亞馬遜、谷歌的“引進來”,和華為、小米的“走出去”,TCL的“內外兼修”更有贏得市場的機會。
寫在最后的話:
在智慧生活、智能互聯等人工智能領域的奪戰中,無論是IT時代的“唯制造論”,還是PC互聯網時代的“唯入口論”,抑或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唯場景論”,都有著天然的短板和缺陷。智慧生活、智能網聯其實是一場涉及到入口能力、軟硬件協同能力、場景構建能力、國際化能力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比拼。

通過上面全方位的分析,不難看出以TCL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派,以硬件為桅軟件為帆,無論對入口哲學還是場景邏輯,都有著自身的思考。從整體上看,在四大方面有著更加均衡的綜合實力,而這種均衡實力也形成了四駕馬車,驅動TCL智能終端獲得重力加速度。
總之,智慧生活、智能網聯在這場馬拉松式的比賽中,既要考驗速度,更要考驗耐力。對于TCL來說,在最擅長的馬拉松比賽里,很有可能會迎來脫穎而出的時刻。
來源:作者:土妖(菠蘿財經)
---------------------------------------------------------
免責聲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
2.本文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