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可能進入“被飼養狀態”?機器人建設意義在哪
來源: 編輯:vbeiyou 時間:2017-05-31 09:44人閱讀
在人工智能經歷60余年風霜洗禮后,如今迎來了新一輪爆發。人們在好奇的打開人工智能世界的同時,更多的關注點聚焦于“機器代工”后會帶來什么好處以及會不會危機我們的職業?而鮮少有人會相信人工智能會“叛變”,因為還太早。
目前,在物聯網、大連接時代所散發的高科技魅力以及未來感的召喚下,已經有不少科技巨頭開始潛心力造這個時代的巨變。當機器人的跨界各個領域的速度加快時,當人機交互方式更加簡單時,當我們危機感隱約發聲,但依舊相信新的技術革命下必然會產生新的工作機會時,我們降低了對于“人工智能”的防備。
在《“智能+”投資機會的邏輯主線》中提到,科學家預測大多數人最終可能進入“被飼養狀態”。 比如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其作品中為 機器人( 300024,診股)制定了四大法則,霍金、馬斯克也為人工智能立了23條軍規,其核心都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等。
其實在不少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中,都是以沖擊改變當下格局的眼光打開,然后回落到“人工智能會不會有傷害到人類的可能”等類似疑問落腳,沒有人會給這個開放式問題一個合乎邏輯合乎情感合乎想象的答案,站在出發的位置考慮終點多少都會有一種陷入“腦洞題”的感覺。
其實,無論哪一方的聲音多么強烈都抵擋不住發展的腳步 ,如果說在人工智能這條路上人們勢必要走的更遠,作為觀察者希望在這個“智能機器人”的建設意義上是“為人類所用”,幫助人類更好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出于好奇好勝非要和人類PK一較高下。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