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新媒體磚家(砍柴網)
自從2008年前后“物聯網”的概念再度興起之后,人們對于智慧城市的想象就從未停止。對智慧城市的定義也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因素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趨勢,轉向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核心的城市生態系統,當然還有各類科幻小說為我們勾勒的美好世界。
熱門概念下,一時擁躉云集,先后一批企業進軍“智慧城市”領域。12月28日,在貴陽舉辦的海信智慧城市戰略落地發布會上,海信與貴陽攜手發布了貴陽平安城市建設以來的8大數據,經過數十年年的技術與業務積累,海信正式宣布進軍智慧城市領域。
遍地開花的智慧城市,海信又該如何下手,能否為行業帶來一股清流?
打鐵還需自身硬:利基市場下的進軍姿勢
任何一個新市場的問世,從來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原有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外在表象,智慧城市亦不例外。
智慧城市有兩大技術架構——物聯網與大數據。信息化時代,智慧城市的構建需要良好的技術平臺為支撐。智慧城市的技術架構可保證信息道路的多維暢通,使傳感器在某種環境下相互作用,實現互聯互通。物聯網在智慧城市的構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開拓最先進的通信技術,支撐城市管理和居民的增值服務系統。此外,通過物物連接、人和物的連接,物聯網為人們的工作、購物、吃飯、娛樂等提供省時省力的方案,實現生活的智能化。
如果說物聯網是建構智慧城市的“血管”,大數據和分析技術則是構建智慧城市的“大腦”。如今,大數據的特點是容量大、品種多,高速度和高價值。這說明:網絡的規則已經改變,即網絡不再是簡單的“數據傳輸”,更多扮演的是數據“智能”存儲的角色,人們從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實現更好的決策。公共和私營部門對新的業務的洞察、決策以及擴大管理范圍都是基于網絡數據的分析。
進入行業的硬件籌碼搞明白了,我們再來看海信的“家底”。
在家庭領域,海信目前擁有全球用戶最多的互聯網電視平臺,2100萬互聯網電視激活用戶數,覆蓋超過6000萬人群;在數據傳輸上,海信的寬帶接入網光模塊連續五年全球市場第一;在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領域,海信擁有15年以上的城市管理和相關服務經驗,2012到2015年,國內億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項目海信的中標額占比42%。不得不提的是在智能交通領域,海信已經默默耕耘了18年,海信涉足光通信產業也已經超過13年。
智能交通做“先遣軍”,海信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切入智慧城市。
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城市,海信由點到面的產業發展逐漸形成合圍,以通訊產品和家庭智能終端為入口,海信將以技術聯通社區,服務于整個智慧城市。以智能交通、醫療電子、光通信等產業的未來前景和海信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海信進軍智慧城市變得“水到渠成”。
“技術立企”的基因,橫跨家庭、社區、城市的產業布局,高品質的品牌形象,各板塊的協同優勢,使得海信進軍智慧城市變得“水到渠成”。“擅長以技術創新獲取穩定業務成為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發展的獨特優勢。”陳維強表示,在扎實的技術與業務積累后,海信宣布進軍智慧城市領域底氣十足。

摒棄噱頭概念:實用是檢驗“智慧”與否的唯一標準
上文中,我們重點分析了企業進入“智慧城市”的籌碼以及海信的實力,但是光有實力還不夠,這只能代表有能力做好,但是做不做得好還是未知,具體還要看一個企業的戰術打法。
從宏觀上來講,智慧城市建設的成功標志之一就是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豐收,企業不僅要獲益還要對城市建設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智慧城市”,其核心在于運用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力量,搭建能對城市居民之需求作出實時回應的城市生活體系。這個被構建出來的“城市”,應該能善解人意地了解你的需求,體諒你的不便。一切回歸人性化。通俗的來講就是老百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感受到的實實在在的益處。
在智慧城市落地問題上,海信的具體實施理念一直秉承著“應用導向型”,以實用為目的,打造易用應用,幫助城市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海信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已經卓有成效,特別是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交通、醫療等方面。成都智能公交調度系統的實施,讓乘客平均候車時間下降40%;2012年至今,海信協助貴陽建設“天網”系統一二期工程,10000多個高清攝像頭組成了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的高清視頻監控系統。2016年底,海信再中標三期工程,預計將再建10000只“天眼”,助力貴陽平安城市升級。
作為中國“智慧之都”的貴陽,憑借大數據及關聯產業逐漸崛起。“天網”系統建設后,一期項目在一年里為警方提供破案線索6697條,共幫助破獲案件2554起,處理交通違法410萬條;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投入使用后,貴陽主干道停車次數下降了35%,排隊時間縮短了27%。目前,海信已經在中國100多個城市積累了豐富的應用經驗,未來將與更多城市攜手建設更加“實用”的智慧未來。
智慧城市,不止是智能手機與App,更不止是什么互聯網+。我們在被互聯網企業灌了不少線上宣傳的迷魂湯,但是我們想看到的是線下落地的真功夫。“智慧城市”需要政府牽頭,實打實地探索、踐行,真正把科技的力量用對地方。拍一兩個宣傳片來搪塞投資人或上級部門,這算不上什么智慧,唯有將技術落地,讓老百姓感受到切切實實的實用才是“智慧城市”的初衷與核心理念,在這一點上,海信無疑給行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樣板間”。
當下的智慧城市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商業想象空間無遠弗屆
家長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病人能通過電腦在家“看”醫生,政府公務人員可通過在線信息了解民生需求,使政策的制定更接地氣……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與個性化,便捷的智能式服務廣受青睞,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促動下,智慧城市星光熠熠。
智慧城市無疑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和產業規模。國際著名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報告顯示,全球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預計由2014年的6545.7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12665.8億美元,2014年至2019年間年復合增長率達14.1%。
國內,前瞻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超過了7000億元,“十三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可達4萬億元。
智慧城市的應用十分廣泛,宏觀上有智慧能源、交通、建筑、教育等領域,微觀上包括社區、保健、酒店管理、航空、零售、娛樂、廢物處理等行業。面對如此龐大的開支與應用,智慧城市究竟何去何從?筆者認為,智慧城市已是大勢所趨,在國家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下,技術創新為先導,智能電力體系為保障,我國的智慧城市正邁向國際化舞臺,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
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只是整個“智慧城市”的冰山一角,未來海信將以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基礎,在智能交通、平安城市、應急聯動、智慧樓宇、智慧醫療等領域打造開放共享的智慧城市生態環境,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道路上,我們看到海信一直默默踏實前進的腳步與身影。一步步穩扎穩打的扎實根基、一環環逐步擴大的生態圈,海信正在以踐行的力量,引領著智慧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