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服務不可承受之重,人工智能輕松hold住
來源: 編輯:vbeiyou 時間:2016-11-24 01:50人閱讀
剛過去的雙十一“爆倉印象”還未遠去,相信大家就已經期待高科技能夠拯救我們的“龜速包裹”了。當然其中不乏有表現優秀者,有的隔天就抵達消費者手中,但也有消失一周都不見蹤影的,這也揭示了快遞行業的“速度之戰”已經拉開序幕,那么未來電商服務將會迎來怎樣的變革。
據了解,此前擁有全國電商鞋服七成左右制造能力的泉州,紛紛啟動大數據智能平臺,力爭暢通“最后一公里”。泉州順豐今年9月剛剛投產的東南轉運中心,就利用智慧分揀系統大大緩解了人力問題。“新啟用的德國進口全自動分揀機,1小時40000件的分揀量,可節省2/3人力。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人工智能服務今年“雙11”承接占比超95%,成為服務的絕對主力。阿里小蜜累計接待消費者數超632萬,相當于5.2萬客服小二連續工作24小時。
對此,阿里巴巴首席客戶官戴珊介紹,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功不可沒。事實上,阿里巴巴復雜的業務場景和海量的服務請求為人工智能服務產品提供絕佳訓練場,阿里小蜜的服務能力迅速提升。“不僅是簡單接待已經生成的服務請求,阿里小蜜早就通過大數據預判問題,并通過推送答案等方式提前解決問題。”看來機器人已發揮了主力作用,將撐起快遞行業不可承受之重啊。
當然,物流速度每年都不斷在刷新記錄。以2013年-2016年的一組數據為例,從簽收時間看,2013年“雙11”包裹簽收過1億用了9天,2014年用了6天,到2015年提速到了4天,今年則進一步提速到了只用3.5天。截至今年11月15日凌晨,6.57億物流訂單有將近九成已發貨,將近2億消費者收到包裹。這在去年的基礎上又快了兩天。
如今,物流已是互聯網的新藍海,面對人口紅利漸失、缺乏統一標準、亂象競爭橫生的大環境,只有利用好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新模式,向大數據看齊, 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在這場速度競技中突出重圍。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
標簽: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