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入局短期卻難以量產商用,細數無人駕駛上路幾宗難
來源: 編輯:vbeiyou 時間:2016-09-06 09:14人閱讀
無人駕駛已經不是汽車已經不再是空想,首個無人駕駛出租車已經在新加坡試運營,各家汽車廠商對于無人駕駛汽車也有著各不相同的發展計劃。國內來說,百度就一直從事著無人駕駛汽車的相關研發,并且在2015年底往常了從百度大廈到北京五環的路測。而全球范圍內,除了眾所周知的特斯拉和谷歌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外,沃爾沃、通用汽車、福特、Uber等也已紛紛入局。
此外,蘋果的“泰坦計劃”由起初的電動車延伸為自動駕駛車,奧迪則已推出自動駕駛原型車,寶馬、本田、微軟等企業同樣有所動作。也就是說,無人駕駛已經成為各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科技企業,都在搶占先機,以望在未來幾年里有所突破。
不過,即使如此,也無法掩蓋無人駕駛事故頻發的事實。今年5月,首起自動駕駛汽車車禍致死事故發生,就在NHTSA宣布要對致命車禍展開調查的第二天,7月1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一輛特斯拉Model?X汽車發生翻車。8月3日,特斯拉在中國首撞,一輛特斯拉Model S轎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行駛,未識別出前方內側車道停靠的桑塔納而與其相撞。
當然,谷歌也好不到哪去。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自發布以來,已經遭遇了10幾次事故,今年2月,裝有Google自動駕駛套裝的一輛雷克薩斯因躲避障礙物,在變道時撞上了一輛大巴。
顯然,自動駕駛系統目前更合適稱之為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也就是說司機應該時刻準備接管方向盤和剎車。但在其營銷過程中,自動駕駛依然是最大的賣點。而且這些事故絲毫沒有影響無人駕駛成為全球汽車及互聯網巨頭追捧的熱點。
那么,無人駕駛短時間內能否投入商用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不僅是我國,全球無人駕駛車輛短期內都難以量產商用。
無人駕駛可以將人從駕駛、導航等重復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增強車輛運載能力,優化車輛和道路配置,并可實現新的汽車租賃模式,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實現上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人的大腦進行感知和思維的過程十分精細復雜,試圖通過計算機或者芯片來完全替代人的大腦,現階段是很困難的。其次,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對現有的交通管控技術、規則等必然會有沖突,這牽涉到城市管理、規則制定等一系列問題。
還有就是系統本身的問題,有52%的人擔心自動駕駛系統被黑客控制,互聯網發展到現在,黑客始終存在,無人駕駛汽車的系統安全=性,也將會是一個更長久的難題。所以,無人駕駛未來可期,只是短時間內,我們仍要耐心等待。


分享到:
本站所有文章、數據、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一切版權均歸源網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刪除。郵箱:business@qudong.com
標簽:
巨頭